品名 | 藏名:帕合郭
|
漢語拼音 | YEZHU
|
拉丁名 | Sus scrofa Linnaeus.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hù)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偶蹄目豬科動物野豬的肉、頭骨、獠牙、舌、骨髓、血、膽、糞、油脂。
|
動植物形態(tài) | 體形似家豬。體長一般在1.5~2m左右,體重達(dá)150~250kg。頭部較寬較長,吻部顯著突出,呈圓錐形,末端具裸露的軟骨墊。耳大小適中,直立。四肢較短,尾細(xì)小。軀體披有剛硬的針毛,背脊鬃毛顯著,且毛的尖端大多分叉。整個體色為棕黑色或深暗黑色,毛尖略帶黃色,腹部毛色較背部為淡,面頰和胸部摻有灰白和污白色毛。四肢黑色。尾基色與背部相似,尾尖純黑色。野豬的毛色隨不同地區(qū)而有較大的變異。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分布于青藏高原南部和中國其他省(區(qū))。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多在灌木叢或較低濕的草地和混交林、闊葉林地棲息。夏季怕熱,常在有水且比較隱蔽的地方活動,沒有固定的住處,只在生殖時母豬才固定下來,除個別雄野豬單獨(dú)活動外,一般都是成群活動。清晨、黃昏和晚上活動頻繁。野豬為雜食性動物,各種植物的根莖、枝葉果均食,另外也食動物的尸體和小昆蟲,并盜食農(nóng)田作物而造成危害。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一般在10月間交配翌年4~5月產(chǎn)崽,每胎5~6只,這時母豬簡單筑巢。新生小豬具斑紋,換毛時脫掉。豬仔生長一周時間左右即隨母豬出外活動。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獵取野豬后取肉、舌及膽囊,晾干,去凈皮膜,研細(xì)。頭骨、獠牙,燒成炭,研細(xì)。骨髓,合杏仁,搗碎。血,煮成塊,曬干,研細(xì)。糞,四季均可采收,將其除去雜質(zhì),曬干,放入陶瓷缸中,用黃泥(加少量食鹽)密閉,用大火煅燒至陶瓷缸外呈灰白色,放冷,取出呈烏黑發(fā)亮的炭即可。
|
藥用部位 | 以肉、頭骨、獠牙、舌、骨髓、血、膽、糞、油脂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膠囊劑,丸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shí)驗(yàn)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膽:苦,寒。
血:甘、苦,溫。
肉:甘,涼。
糞炭: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膽:清熱解毒,祛腐生肌。
血:健胃解痙,解毒。
肉:鎮(zhèn)靜,祛邪。
舌:祛腐生肌。
獠牙炭:祛彈鏃。
頭骨炭:勝濕利水。
骨髓:生發(fā)。
糞炭:清熱解毒,消食導(dǎo)滯。
油脂:殺蟲,愈瘡。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外用或內(nèi)服,常配方用。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野豬獠牙炭與假耬斗菜相配,內(nèi)服并注入傷口可退彈鏃。 方二(十味黑冰片散):黑冰片(野豬糞炭)205g,光明鹽40g,石榴子150g,止瀉木子140g,肉桂70g,波棱瓜子50g,訶子200g,熊膽3g,豆蔻40g,蓽茇50g。共研成細(xì)粉。本品為黑黃色粉末;氣微香,味苦、微咸。功能溫胃止痛,利膽消食。用于黃疸及膽結(jié)石引起的胃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惡心,頭痛。一次2~3g,一日2次。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野豬糞始載于《四部醫(yī)典》,為健胃的要藥!恫蒯t(yī)藥選編》記有:“野豬糞炭(一名黑冰片),消食導(dǎo)滯,驅(qū)溫除癘,清熱消痞。主治食滯不化、瘟病、癘病、膽痞瘤”。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