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拉岡用哇
|
漢語拼音 | CAOXUEJIE
|
拉丁名 | Polygonum paleaceum Wall.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蓼科植物草血竭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肉質,扁卵圓形或蝦狀彎曲,表面暗褐色,須根多數(shù),細弱。莖直立,單一,高20~40cm,表面有細縱棱;~多數(shù),葉片狹橢圓形或條狀披針形,長5~20cm,寬1~4cm,先端漸尖,基部廣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中脈明顯,常帶暗紅色,葉柄長5~15cm;莖生葉較小披針形,無柄或近于無柄;托葉鞘膜質,長3~5cm,棕色疏被短柔毛,具多條縱脈,先端常2裂?偁罨ㄐ蛩霠,單生莖頂,長5~8cm;小花粉紅色,花梗長約2mm,基部有一卵狀披針形膜質苞片;花被5片,卵狀橢圓形,宿存;雄蕊5,稍長于花被;子房長卵形,花柱2~3。瘦果三棱形,棕黑色。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云南、四川、貴州有分布。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500m以下的陽坡、灌叢林地、河谷階地。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花期6~7月,果期7~3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秋末采挖,除去須根、莖、葉,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以根莖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呈扁圓柱形,常彎曲,呈蠶狀或蝦狀,長2~4cm,直徑1~2cm,表面紫褐色,兩端略尖,一面隆起,另一面稍有凹槽,全體密被粗環(huán)紋,有殘留細根或根痕。質硬,折斷面呈三角腎形,顆粒狀,紅棕色或灰棕色,維管束點25~40個,斷續(xù)排成環(huán)狀。氣微、味澀,微苦。 顯微鑒別:根莖(直徑約1.5cm)的橫切面:木栓層較厚。皮層較窄。維管束外韌型,韌皮部較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主要為導管,常多數(shù)相集,木纖維較少。薄壁細胞中含多數(shù)草酸鈣簇晶,直徑24~57μm,并含淀粉粒及棕色樹脂狀物。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理化鑒別:取本品粉末約0.5g,加水4ml,微熱,過濾。取濾液1ml,加三氯化鐵試液一滴,即發(fā)生藍黑色沉淀,稍一振搖,濾液即顯褐色。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澀、甘,涼。
|
歸經(jīng) | 清解肺熱,澀腸止痢。
|
功效 | 清解肺熱,澀腸止痢。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肺熱咳嗽,瘟病時疫,臟腑熱癥,熱性痢疾。
|
用法用量 | 配伍使用,每次9~15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草血竭、濕生萹蕾各50g,結血蒿30g,小檗皮30g。共研細粉。治熱性痢疾。一次2~3g,一日三次。 方二:草血竭80g,翼首草60g,熏倒牛50g,綿參50g,訶子50g,沙棘果膏50g。前五味藥共研細粉,再加沙棘果膏總研。治瘟病時疫,臟腑熱癥。一次2g,一日3次。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藍琉璃》記載:“拉岡莖葉細小,根在土中狀如蕨麻,味甘。治時疫熱癥,特別是治肺病、大小腸病有效。”《如意寶樹》記載:“拉崗湯止熱痢,性溫祛風”。《味氣鐵鬘》記載:“拉岡性涼,效溫!弊屸x多杰說:“拉岡清肺熱。”《圖鑒》記載:“拉岡生長在濕潤草坡和雜草密集的地方,葉厚而小,根粗,像蕨麻,細根很多。功效清熱,止咳,潤腸,治瘟病時疫、臟腑病。”
|
藥物應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