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Xin tong zi
|
蒙藥名 | 吉當嘎
|
別名 | 浩日海音-達日拉嘎
|
考證 | 本品載于《認藥白晶鑒》。《認藥白晶鑒》稱:“莖細長,具灰色、粗糙的小葉,開藍紅色小花,果實如霜冬的豆粒。味酸、甘。”《無誤蒙藥鑒》載:“……果實似空,搖時有響聲!鄙鲜鲋参镄螒B(tài)特征及果實之特征與蒙醫(yī)所沿用的信筒子原植物白花酸藤果、長圓葉酸藤果的形態(tài)特征基本相符。根據(jù)臨床應用經(jīng)驗及文獻記述,認定歷代蒙醫(yī)藥文獻所載的浩日海音-達日拉嘎即吉當嘎(信筒子)。
|
中藥材基原 | 為紫金牛科植物白花酸藤果、長圓葉酸藤果的果實。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1.白花酸藤果 Embelia ribes Burm.f.
攀緣灌木或藤本,長3~6m,枝條無毛。葉卵形至長橢圓形,全緣,無毛,下面常綠帶白色;葉柄長5~7mm,有狹邊緣。圓錐花序頂生兼上部腋生,密被短柔毛;苞片;花極小,雜性,花梗長3mm;萼小,5深裂,銳尖;花瓣5,白色,長約2mm,有緣毛;雄藍5,花絲多少著生于花瓣,藥卵狀長橢圓形;子房上位,在雌花中呈卵形,在雄花中退化為圓錐形,花柱圓柱形,柱頭頭狀。漿果球形,徑2~3mm。種子球形,基部有孔。花期1~7月,果期5~12月。
生于海拔50~2000m的林緣、山坡或路旁灌木叢中。分布于廣東、廣西等地。
2.長圓葉酸藤果 Embelia oblongifolia Hems L.
攀緣灌木或藤本,長10m以上,莖圓柱形,通常直立,黃褐色,有多數(shù)皮孔。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5~8cm,寬1.5~3.5cm,先端鈍或圓,基部楔形,上部邊緣有粗鋸齒,側(cè)脈多至10~15對以上;葉柄長6~8mm。短總狀花序腋生,長12mm,花梗長2~3mm;花;萼片5,萼裂片披針形;花冠5;雄蕊著生于花瓣基部;雌蕊在雄花中極退化,在雌花中與花瓣幾等長,子房瓶形或卵形,花柱微彎,柱頭頭狀或盾狀。漿果扁球形,成熟時黃紅色,內(nèi)有種子1枚。花期10月至翌年2月,果期11月至翌年3月。
生于河邊、路旁及灌木叢中。分布于廣西、云南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摘,曬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果實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3~8mm,表面灰棕色,有皺紋。頂端可見柱頭殘基,基部有3~5mm的果柄和宿萼,果皮脆,易破碎。種子1枚,種皮褐色,種仁堅實,斷面黃白色,角質(zhì),可見種皮伸入胚乳與胚乳交錯排列的花紋。氣味,味淡,有辛辣感。
以粒均勻、飽滿、有辛辣感者為佳。
|
化學成分 | 長圓葉酸藤果含摁貝素(embelin)[1]。
|
藥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甘、酸,性平。效糙、銳。
《金光注釋集》:“味甘、酸,消化后味酸,效熱、銳、糙!
|
功效 | 殺蟲,調(diào)胃火,消腫。
|
主治 | 主治皮膚寄生蟲病,腸寄生蟲,亞瑪蟲,浮腫,水腫,胃火衰敗,消化不良,胃腹脹滿,噯氣,食欲不振。
《無誤蒙藥鑒》:“殺蟲,調(diào)胃火!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研末,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杜元沖,等.藥學學報,1963,10(9):578
藥理
(1)劉壽山.中藥研究文獻摘要(1975-1979).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902
(2)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1977.291
|
蒙藥名出處 | 《無誤蒙藥鑒》、《認藥白晶鑒》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