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Tian xian zi
|
蒙藥名 | 特訥格-烏布斯
|
別名 | 郎當斯,,協(xié)日-唐普如木,額日顏-唐普如木,札-唐普如木,浩木哈-巴日格其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茄科植物莨菪的種子。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莨菪 Hyoscyamus niger L.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有特殊臭味。根肉質、粗大、多分枝。莖高40~80cm,上部分枝,全體被白色腺毛;~大,葉柄扁寬而短,葉片長卵形,長14~20cm,呈不整齊的羽狀淺裂,裂片三角形或窄三角形,先端急尖,兩面被白色直立長柔毛及腺毛,以下面較多;莖生葉無柄,基部半抱差,葉片海側有2~5個疏大齒牙或淺裂,葉漸上漸小,最上部的葉常呈交叉互生,成2列狀;ㄒ干,單一,徑2~3cm;萼杯狀,綠色,5齒狀淺裂;花冠鐘狀,5淺裂,裂片先端圓鈍,淺黃色,具紫色網狀脈紋,外被短柔毛;雄蕊5,著生于花冠管上,略與花冠管等長,花藥深藍紫色;子房略呈橢圓形,花柱單一,柱頭頭狀。萼管基部膨大,宿存,內包壺形蒴果,2室,蓋裂。種子多數,呈不規(guī)則闊腎形,胚彎生;ㄆ6~8月,果期8~10月。
生于宅邊的荒地上,或為栽培。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浙江、江西、西藏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8~9月,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或果枝,曬干后,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種子呈腎形或卵圓形,兩面扁平,直徑lmm。表面棕色,有細密的網紋及排列不整齊的麻點。臍點處突出。氣微,味微辛。
以顆粒大、飽滿者為佳。
顯微鑒別 種子縱切面:種皮外表皮細胞呈不規(guī)則的波狀凸起,波峰頂端漸尖或鈍圓,長至125cm,細胞壁顯透明的紋理;種皮內表皮細胞1列,壁薄,內含棕色物質。胚乳組織細胞壁稍厚,形較大,內含脂肪油及糊粉粒。子葉細胞壁薄,內含脂肪油。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粉末0.5g置試管中,加乙醚5ml與10%氨試液2滴,密塞,不時振搖;2h后,吸取乙醚溶液,在載玻片上揮手后,滴加碘化鉀試液2滴;3min后,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黃紫色、似飛鳥狀的結晶。(檢查莨菪類生物堿)
(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10m超聲處理15min,棄去石油醚液,同上再處理1次,藥渣揮干溶劑,加濃氨試液與乙醇的等量混合溶液2ml濕潤,加氯仿20m1,超聲處理15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無水乙醇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硫酸阿托品,氨溴酸東莨菪堿對照品,加無水乙醇制成每lml各含l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1,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濃氨試液(17: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依次噴以碘化鉍鉀與亞硝酸鈉乙醇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2個棕色斑點。
|
化學成分 | |
藥理作用 | 1.抑制腺體分泌 在腺體中,唾液腺和汗腺對阿托品最敏感,可引起口干和皮膚干燥,同時淚腺和呼吸道分泌也明顯減少;較大劑量可減少胃液分泌;但對胃酸分泌影響較小。東莨菪堿抑制腺體分泌的作用較阿托品強[1,2]。 2.解痙作用 天仙子注射液小量時即能對抗乙酰膽堿對離體豚鼠平滑肌的收縮作用[3]。 3.對眼的作用 阿托品有擴瞳、升高眼壓與調節(jié)麻痹的作用[2]。 4.對心血管的作用 東莨菪堿腹腔注射或靜注對烏頭堿、毒毛花苷G、氯化鋇(BaCl2)、氯化鈣(CaCl2)、腎上腺素、氯仿及Ach-CaCl2誘發(fā)的小鼠心律失常均有一定對抗作用[3]。阿托品和東莨菪堿對高K+所致兔基底動脈和腸系膜動脈環(huán)收縮均有松弛作用[4]。 5.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 東莨菪堿腹腔注射,使小鼠自發(fā)活動減少,也能加強戊巴比妥鈉和眠爾通使小鼠活動減少的作用;腹腔注射可增強苯丙胺、去氧麻黃堿、咖啡因的中樞興奮作用[5]。大劑量阿托品可興奮延腦及大腦,可出現(xiàn)焦慮不安、多言、譫妄,甚至幻覺、走向障礙、運動失調和驚厥等,有時由興奮轉入抑制,出現(xiàn)昏迷及呼吸麻痹[1]。 6.其他作用 阿托品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6]。能選擇性阻斷H1受體[7]。能拮抗除蟲菊酯所致流涎癥狀及其他中毒癥狀[8]。 7.毒性 實驗表明,東莨菪堿有致突變和致畸作用[9]。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苦,性平。效糙、鈍、膩。有劇毒。
《金光注釋集》:“味及消化后味苦、辛、膩、溫、糙、鈍;大毒。”
|
功效 | 殺蟲,止痛,鎮(zhèn)靜,制伏癰疽。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
注意事項 | 孕婦,心臟病,青光眼患者禁服。
|
附方 | |
制劑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肖培根.中草藥,1985,16(6):259
(2)Ashraf M,et a1.C A 1987,106:162654a
(3)Pathak S P,et a1. C A,1984,42:3591c
藥理
(1)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7.32
(2)譚世杰,等譯.治療學和藥理基礎(上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109
(3)陳錦明,等.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1988,2(4):311
(4)劉元斌,等.中國藥理學與毒
|
蒙藥名出處 | 《認藥白晶鑒》、《無誤蒙藥鑒》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