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Li lu
|
維藥名 | 阿克 海爾拜克
|
別名 | 白哈而八吉、白哈里吉《回回藥方三十六卷》,海爾拜克 艾比也孜、海爾拜克 賽非德《拜地依藥書》。
|
考證 | 《拜地依藥書》載:“藜蘆,是一種植物的根;原植物葉與車前草葉相似,莖直立,中空,根與刺山柑根相似,其味比鐵筷子辛,有許多須根!备鶕(jù)上述維吾爾醫(yī)本草所述藥物特征和實物對照,與現(xiàn)代維吾爾醫(yī)所用藜蘆一致。
|
中藥材基原 | 為百合科植物藜蘆的根及根莖。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藜蘆Veratrum nigrum 1.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根莖短圓柱形,具多數(shù)細(xì)長的根,肉質(zhì),外皮黃白色,表面常有橫皺紋。莖直立,基部有黑褐色棕毛狀的葉柄殘基。葉互生,近無柄;葉片闊橢圓形、闊卵形至卵狀被針形,長達(dá)30cm,寬達(dá)10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下延成鞘狀抱莖,上面青綠色,下面灰綠色,兩面均無毛,平行脈隆起而具折。圓錐花序頂生,花序軸密被灰白色綿毛;花小,雜性,雄花通常生于側(cè)生總狀花序上,兩性花生在項生總狀花序上;花被6片,黑紫色;雄蕊6,與花被片對生;子房近方形,花柱3。果長1.5~2cm,種子具翹;ㄆ7~8月,果期9月。
我國主產(chǎn)于東北、華北及山東、河南、陜西、甘肅、湖北、四川、貴州等地;國外主產(chǎn)于歐洲和亞洲其他一些國家。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培育4~5年,冬季倒苗后挖掘根部,除去殘莖枯葉,科凈泥土,曬干。
|
藥材鑒別 | 根莖圓柱形,長2~4cm,直徑0.7~1.5cm;表面棕黃色或土黃色,上部外被殘留葉基及毛鱗狀物,棕褐色,形如蓑衣,習(xí)稱“藜蘆穿蓑衣!毕虏看厣姸囗毟(xì)長圓柱形,長10~20cm,直徑約3mm,表面土黃色或黃褐色,具細(xì)而密的橫皺紋,下端多縱皺紋;質(zhì)堅脆,斷面類白色,中心有淡黃色中柱,易與皮部分離。氣微,味極苦,粉末有強(qiáng)烈的催嚏性。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表皮1列,外壁稍厚,皮層3~4列細(xì)胞。皮層外方有腔隙,皮層薄壁細(xì)胞有的含草酸鈣針晶束,內(nèi)皮層明顯。中柱木質(zhì)部束13~14束,韌皮部束位于木質(zhì)部抓角間。中央髓部較小。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0.2g,加3%鹽酸5ml,水浴加熱5min,時時振搖,取濾液1ml,加碘化鐵鉀試液1~2滴,有紅棕色沉淀。另取濾液1ml,加碘化汞鉀試液1~2滴,顯淡黃色沉淀。
|
化學(xué)成分 | 根莖、根含芥芬胺(jervine),假芥芬胺(pseu-do jervine),紅玉芥芬胺(rubi jervine),計默任堿(germerine)。黎蘆酰棋盤花堿(veratroylzvgadenine),原黎蘆堿(Protovera-trine)A,去乙酰原黎蘆堿(deacetylprotoveratrine)A,黎蘆馬林堿(veramarlne),計米定堿(germidine),黎蘆生堿(verazine),新計巴。╪eogermbudine),黎蘆胺(veramine),異玉紅芥芬胺(isorubijervine)等[1]。
|
藥理作用 | 1.催吐作用 藜蘆所含的總生物堿口服可引起嘔吐,本品為強(qiáng)力催吐劑[1]。 2.降壓作用 黑黎蘆乙醇提取物給麻醉貓靜注,能使血壓下降,并伴有心跳減慢,呼吸抑制。其降壓作用是反射性的,即藥物作用于心、肺和頸動脈竇感受器,通過迷走神經(jīng)反射性地引起血壓下降。對慢性高血壓犬口服,連續(xù)14d,亦有降壓作用。其中貓靜注后,可使血壓下降70%,且能維持?jǐn)?shù)小時之久。貴州產(chǎn)的藜蘆粗提液對麻醉犬或貓亦有明顯而持久的降壓作用,無快速耐受性,降壓同時伴有心跳減慢,呼吸抑制甚至?xí)和。對腎性高血壓狗亦有降壓作用。藜蘆水浸液、總生物堿給麻醉犬或貓靜注,能使血壓下降、心跳變慢、呼吸抑制。興安藜蘆浸膏水及醇溶液給麻醉犬靜注也有降壓作用[1]。 3.抗菌及滅蟲作用 藜蘆水浸劑對堇色毛癬菌和各種小芽胞癬菌等多種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5%黑藜蘆溶液對蚊、蠅、虱、蚤有強(qiáng)烈殺滅作用[1]。 4.毒性 本品毒性猛烈,給小鼠皮下注射藜蘆浸出液的LD50。為1.78±0.38g/kg;芥芬胺給小鼠靜注的LD50為9.3mg/kg。本品全株有毒,以根的毒性最大。除可由消化道吸收外,尚能通過皮膚吸收入血,主要從腎臟排泄,藜蘆有明顯的蓄積作用。動物試驗證明,其毒性表現(xiàn)為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后肢癱瘓、抽搐、惡心、嘔吐、流涎、腹瀉、便血、心律不齊、呼吸困難、昏迷,終以呼吸抑制而死亡[1]。 |
炮制方法 | 除去雜質(zhì),噴灑清水,稍悶,切段,干燥。
|
性味 | 三級干熱。味微辛,有劇毒。
1.《注醫(yī)典》:“三級中干熱!
2.《拜地依藥書》:“有人認(rèn)為,二級干熱!
|
功效 | 生干生熱,催吐清胃,散解和清除黏液質(zhì)性或濃性膽液質(zhì)或黏性體液,強(qiáng)筋健肌,溫腦消炎,除癲消癔,通利經(jīng)水,祛寒止通,祛風(fēng)止癢,軟堅散結(jié),墮胎,增強(qiáng)聽力。
|
主治 | 主治濕寒性或黏液質(zhì)性疾病,如胃中宿食,黏液質(zhì)性癱瘓、腦膜炎、癲癎、癔病、月經(jīng)不通,寒性關(guān)節(jié)疼痛及皮膚瘙癢、牛皮癬、頸淋巴結(jié)核等皮膚病,聽力下降。
1.《注醫(yī)典》:“療創(chuàng)瘍,視力降低等!
2.《拜地依藥書》:“清除胃中多余異常體液等。療皮膚白斑,皮膚瘙癢等!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炮制去毒后0.1g。外用:適量。本品可入散劑、糖漿劑、泡劑、陰道栓、軟膏、耳滴劑等制劑。
|
注意事項 | 本品對腎臟有害,矯正藥為洋乳香。
|
代用藥 | 若本品缺貨,可用毒魚防己實代。
|
附方 | |
制劑 | |
參考文獻(xiàn) | 化學(xué)成分 [1]宋立人,等.現(xiàn)代中藥學(xué)大辭典(下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450 藥理 [1]宋立人,等.現(xiàn)代中藥學(xué)大辭典(下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450 |
維藥名出處 | 《注醫(yī)典》
|
參考 | 《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維吾爾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