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Dian ci zao
|
傣藥名 | 麻點
|
別名 | 麻活
|
中藥材基原 | 為鼠李科植物滇刺棗的樹皮和葉。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滇刺棗 Ziziphus mauritiana Lam.
常綠小喬木,高3~6m。樹皮粗糙,帶紅灰色;小枝有短柔毛,并具反曲的棘刺。葉互生,長橢圓狀卵形,長35~7cm,寬2.5~5cm,先端鈍圓,基部圓形或稍偏斜,主脈3條,邊緣有細鋸齒,上面光綠色,下面密生黃白色絨毛;葉柄長約1cm,被柔毛。短聚傘花序腋生,花小,直徑約4mm,短梗;萼街和裂片密被黃柔毛,宿存;花瓣5,黃色;雄蕊5;子房上位,2室,與花盤不愈合。核果近球形,長2~3cm,徑1~2cm,紅色,果梗長5~7mm,有短柔毛;ㄆ8~11月,果期9~12月。
生于海拔1300~1400m的向陽平地。分布于我國廣東、海南、廣西、四川、云南,福建、臺灣有栽培。
|
采收加工 | 全年葉采,取樹皮曬干備用;葉對用鮮品,隨用隨采。
|
藥材鑒別 | |
化學成分 | 樹皮含多肽生物堿:滇刺棗堿(maurtin) A、B,安木非賓堿(amphibine)D,歐鼠李葉堿(frangufoline)[1]。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澀、微苦,性平。入水、土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消腫止痛,殺蟲止癢,斂水止瀉。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樹皮10~15g。外用:煎水洗,樹皮或鮮葉50~100g;或樹皮運量,研粉撒患處;或鮮葉適量,搗數(shù)。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1.治“菲埋喃皇羅”滇刺棗樹皮50g,雞蛋花樹皮50g,膏桐樹皮50g。煎水外洗;蛉〉岽虠棙淦100g,用乙醇浸泡72h,取濾液加溫蒸發(fā)數(shù)分鐘,冷卻后感患處。(西雙版納州傣醫(yī)院傣醫(yī)康郎臘驗方)
2.治“攏沙龍接喉”滇刺棗樹皮15g,煎水含漱。(景洪市傣醫(yī)波為三驗方)
3.治“農(nóng)桿農(nóng)暖”旋花茄葉30g,煎水洗,再將滇刺棗樹皮適量,舂成細粉,撒手患處。(勐?h傣醫(yī)巖頓囡驗方)
4.治“兵洞飛暖龍”,“兵洞破”,“攏麻想多烘”,“領(lǐng)約哦們列烘”滇刺棗樹皮50g,黃花夾竹桃樹皮50g,川楝皮50g,水楊柳樹皮50g,鬧魚藤50g。煎水外洗患處。(西雙版納州傣醫(yī)院傣醫(yī)康郎香驗方)
5.治“魯短,攏蒙沙嘿”滇刺棗樹皮15g。煎湯內(nèi)服。(景洪市傣醫(yī)波為三驗方)
6.治“攏短舊,謝短”滇刺棗葉、楊桃樹葉、姜黃、石菖蒲、野姜鮮品各適量。搗爛炒熱,加少許火發(fā)包敷患部。(景洪市名傣醫(yī)康郎侖驗方)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Tschesche R,et a1.Tetra Lett,1972,(26):2609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德宏)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