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中國藥典》(2000年版)。 |
劑型 | 丸劑 |
藥物組成 | 麻黃10g,苦杏仁(炒)20g,石膏40g,甘草10g,桑白皮(蜜炙)30g,瓜蔞皮30g,黃芩40g,板藍根40g,橘紅30g,法半夏30g,紫蘇子(炒)20g,葶藶子10g,浙貝母40g,紫蘇葉20g,細辛8g,薄荷30g,批把葉(蜜炙)40g,白前30g,前胡20g,石菖蒲30g,天花粉30g。青礞石(鍛)10g。 |
加減 | |
功效 | 清肺,化痰,止嗽。 |
主治 | 用于小兒風(fēng)寒外束,肺經(jīng)痰熱,面赤身熱,咳嗽氣促,痰多黏稠,咽痛聲啞。 |
制備方法 | 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70-180g制成大蜜丸,即得。 |
用法用量 | 蜜丸劑:1歲以下每次半丸,日2次口服;1-8歲每次1丸,日2次口服;3歲以上每次1丸,日3次口服。 |
用藥禁忌 | 1.忌油膩生冷食物。2.體弱久嗽及喘息并作者慎用。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
藥理作用 | 主要有抗菌、抗病毒,鎮(zhèn)咳平喘,化痰,解熱及促進免疫等作用。 1.抗菌、抗病毒:麻黃、黃芩、板藍根、紫蘇葉、薄荷、桑白皮等均具有明顯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2. 鎮(zhèn)咳平喘:麻黃、杏仁、瓜蔞皮、葶藶子、青磁石、枇杷葉:浙貝母等分別具有鎮(zhèn)咳,平喘作用。 3.化痰:桑白皮、橘紅、前胡、白前、法半夏等均有祛痰作用。 4. 解熱:石膏、黃芩,板籃根具有解熱作用。 5. 促進免疫:黃芩、石膏、葶藶子、板藍根等均能促進免疫功能。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本品為黑色的大蜜丸;味苦、辛辣。應(yīng)符合丸劑項下有關(guān)的各項規(guī)定。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不規(guī)則片狀結(jié)晶無色,有平直紋理。纖維淡黃色,梭形,壁厚,孔溝細。纖維無色,直徑13-26μm,壁厚,孔溝不明顯。氣孔特異,保衛(wèi)細胞側(cè)面觀似啞鈴狀。種皮下皮細胞黃色,多角形或長多角形,壁稍厚。葉肉組織中有細小草酸鈣簇晶,直徑4-8μm。淀粉粒復(fù)粒由2-14分粒組成,常由一個大的帽盔狀分粒與幾個小分粒復(fù)合。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