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撓胡子、鼠李子、黑格令、臭李子。 |
漢語拼音 | liu li zh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鼠李科植物小葉鼠李的果實(shí)。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小葉鼠李 灌木,高約2m。小枝對生或近對生,紫褐色,初時(shí)被短柔毛,后變無毛,光滑,枝端及分叉處有針刺。葉對生或互生,或簇生于短枝上;葉柄長4-15mm,被細(xì)柔毛;托葉鉆狀,有微毛;葉片紙質(zhì),菱狀倒卵形或菱狀橢圓形,長1-4cm,寬1-3cm,先端鈍尖或近圓形,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具細(xì)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或被疏短柔毛,下面淺綠色,干時(shí)灰白,無毛;▎涡裕菩郛愔,黃綠色,通常數(shù)個(gè)簇生于短枝上;萼片4;花瓣4;雄蕊4;雌花花柱2半裂。核果倒卵狀球形,直徑4-5mm,成熟時(shí)黑色,具2分核,基部有宿萼。種子長圓狀倒卵圓形,褐色,背面有長為種子4/5的縱溝;ㄆ4-5月,果期6-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山東、河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400-2300m的向陽山坡、草叢或灌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果熟后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莖皮中含有黃酮類成分。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涼;有小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瀉下;解毒消瘰 |
功效分類 | 清熱瀉下藥;解毒消瘰藥 |
主治 | 熱結(jié)便秘;瘰疬;疥癬;瘡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Rhamnus parvifolia Bunge[R.polymorphus Turcz.] |
科屬分類 | 鼠李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