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羅晃子、蘋婆果、九層皮、潘安果、七姐果、富貴子、假九層皮、紅皮果。 |
漢語拼音 | feng yan guo |
英文名 | Seed of Common Sterculia |
藥材基原 | 為梧桐科植物蘋婆的種子。 |
動植物形態(tài) | 蘋婆 喬木,高達(dá)10m。樹皮黑褐色,小枝幼時略被星狀毛。葉互生;葉柄長2-3.5cm;葉片薄革質(zhì),長圓形或橢圓形,長8-25cm,寬5-15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圓或鈍,兩面均無毛。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披散,長達(dá)20cm,有短柔毛;花單性,無花冠;花萼淡紅色,鐘狀,外面被短柔毛,5裂,裂片條狀披針形,先端漸尖且向內(nèi)曲,在先端互相粘合,與鐘狀萼筒等長;雄花較多,雌雄蕊柄彎曲,無毛,花藥黃色;雌花較少,略大,子房圓球形,有 5條溝紋,密被毛,花柱彎曲,柱頭5淺裂。蓇葖鮮紅色,厚革質(zhì),長圓狀卵形,長約5cm,寬約2-3cm,先端有喙,每果內(nèi)有種子1-4顆。種子橢圓形或長圓形,黑褐色,直徑約1.5cm;ㄆ4-5月,但少數(shù)植株在10-11月?傻2次開花。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林內(nèi)或灌叢中,亦有栽培。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果實成熟時采收,剝?nèi)》N子曬干備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種子橢圓球形,黑褐色或暗栗色,直徑約1.5cm。氣微,味淡。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平 |
歸經(jīng) | 胃;大腸;小腸經(jīng) |
功效 | 和胃消食,解毒殺蟲 |
功效分類 | 溫里藥 |
主治 | 翻胃吐食;蟲積腹痛;疝痛;小兒爛頭瘍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8枚;或研末為散。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末調(diào)搽。 |
用藥禁忌 | 脾虛便泄者禁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姚可成《食物本草》:治臟腑生蟲及小兒食泥土,腹痛,癖塊積硬。養(yǎng)肝膽,明目去翳,止咳退熱,解利風(fēng)邪,消煩降火。 2.《生草藥性備要》:治小兒生天婆究(小兒爛頭瘍)煅存性,開油搽;消熱氣,煲肉食。 |
考證 |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1.《君子堂日詢手鏡》:橫州,果苽之屬有名九層皮者,脫至九層方見肉,熟而食之,其味類栗。 2.《嶺南雜記》:頻婆果,如大皂莢,莢內(nèi)鮮紅,子亦如皂莢子。皮紫,肉如栗,其皮有數(shù)層,層層剝之,始見肉。 3.《思恩府志》:羅晃子,俗名九層皮,形類蠶豆可茹,味如煨栗。外有黑光,連肉有皮九層,故名。產(chǎn)于山樹(林)中。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terculia nobilis Smith |
科屬分類 | 梧桐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