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芨芨花 |
漢語拼音 | ji ji cao hua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禾本科植物芨芨草的花。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密叢生草本。植株具粗而堅韌外被沙套的須根。稈直立,堅硬,內(nèi)具白色的髓,高50-250cm,徑3-5mm,節(jié)多聚于基部,具2-3節(jié),平滑無毛,基部宿存枯萎的黃褐色葉鞘。葉鞘無毛,具膜質(zhì)邊緣;葉舌三角形或尖披針形,長5-10(15)mm;葉片縱卷,質(zhì)堅韌,長30-60cm,寬5-6mm,上面脈紋突 起,微粗糙,下面光滑無毛。圓錐花序長(15-)30-60cm,開花時呈金字塔形開展,主軸平滑;或具角棱而微粗糙,分枝細(xì)弱,2-6枚簇生,平展斜向上升,長8-17cm,基部裸露;小穗長4.5-7mm(除芒)灰綠色,基部帶紫色,成熟后變成草黃色;穎膜質(zhì),披針形,頂端尖或銳尖,第1穎長4-5mm,具1脈,第2穎。第3穎長6-7mm,具3脈;外種長4-5mm,厚紙質(zhì),頂端具2微齒,背部密被柔毛,具5脈,基部鈍圓,具柔毛,長約0.5mm,芒自外種間抽出,直立或微彎,粗糙,不扭轉(zhuǎn),長5-15mm,易斷落;內(nèi)種長3-4mm,具2脈而無脊,脈間具柔毛;花藥長2.5-3.5mm,先端具毫毛;ā⒐6-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900-4500m之間的微堿性的草灘及沙土山坡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開花時采收,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淡;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利尿;止血 |
功效分類 | 利尿藥;止血藥 |
主治 | 小便不利;內(nèi)出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chnatherum splendens (Trin.) Nevski |
科屬分類 | 禾本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