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中醫(yī),循金針先生之引,先修四圣心源。粗讀四卷,既為其醫(yī)理之完備而傾倒,亦有諸多不解之處。錄心得及不解于下,以期金針先生及論壇諸位通家刊謬解惑。
心得:
(1) 心源之醫(yī)理大體本陰陽升降,五行制化略輔之?搽x交濟,龍虎回環(huán),戊己樞轉,簡而備,明而達。至陰陽化六氣,六氣統(tǒng)六經,六經絡臟腑,其理備矣。病則調陰陽升降,其法培土燥濕降逆,疏肝降肺溫腎清心,益氣補血收精斂神。
(2) 心源提出陰易盛而陽易衰之命題。故謂水易寒而土易濕,諸病多宜培土燥濕扶脾腎之陽為要。初以為經驗之談,思之于理亦合。究之水克火,水易勝而火易負,陰盛陽衰,水勝火負故水寒土濕。再者陰體陽用,體常足而致用乏方,觀歷來滿腹經綸報國無門者居多可知。實則陰陽皆可招損,唯陽在外更易損,況體厚用薄,陽不堪損,雖陰陽皆易衰,陰盛陽衰乃相對言之。竊以為萬物不可用之極,陽亦不可久扶。藥者兵也,兵者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陽化于陰,扶陽必伐陰,陰雖厚亦不堪久傷,再者久藥恐擾亂人體自身之運作系統(tǒng)。
疑惑:
(1) 心源本陰陽升降,五行制化偶用于講理但于治方未見,似其理論可完全拋棄五行制化論。又心源對五行制化之解亦似不同于標準的生克來復理論。譬如木郁克土說,心源講一氣之偏盛亦原于虛,木郁乃肝氣虛衰而生意不達而致氣郁于肝(經)而生風,木郁克土者乃風盛而克脾土,風木邪氣盛而克脾土之正氣也。若此理解非誤,則正邪相克,而非正氣克正氣,然生則正氣互生。
(2) 土濕何以胃逆?末學之理解為濕則降燥則升。土濕當作何解?脾土濕亦或脾胃皆濕?是否可解作土濕為邪而克本臟腑之正,故而脾胃皆傷致脾不升胃不降?
-----------竊以為萬物不可用之極,陽亦不可久扶。藥者兵也,兵者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陽化于陰,扶陽必伐陰,陰雖厚亦不堪久傷,。。。知其陽,守其陰。知其雄,守其雌。左路陽生陰長,右路陽殺陰藏。主旨。。陽秘陰平。
心源講一氣之偏盛亦原于虛,。。盛的背面是虛,像陰陽一樣,萬物負陰而抱陽。木郁乃肝氣虛衰而生意不達而致氣郁于肝(經)。。。不是,再看書。
土濕何以胃逆?。。。土濕己土不升,至中焦樞軸不轉,再至戊土不降,戊土不降則逆。
-----------多謝金針先生開茅塞
主旨。。陽秘陰平。 。。。 然則是否陽秘則陰平?還是陽秘陰平各有其道?
土濕己土不升,至中焦樞軸不轉,再至戊土不降,戊土不降則逆。 。。。 明白了,太陰脾土主之
不是,再看書。。。。多謝迷途之救。然則是否終因肝木失職而致脾土失職?氣盛原于失職?
愚笨之問,見笑了。
-----------師兄:小弟亦是初學。愚意:鄭師之理論,重在中州。木之郁,因之中州不運。
請金針前輩及諸前輩 師兄斧正
-----------諸前輩 師兄:后學前條回復,有一字之誤。心甚惶恐!乞諒。
-----------多謝金針先生。重讀六氣解,上貼之惑基本已解。才發(fā)現(xiàn)對水寒土濕之解釋六氣篇中隨處可見,之前竟然視而不見,慚愧。錄淺見于下,再請金針先生刊謬。
主要討論六氣篇所提出的下面幾個命題。
(1) 天有六氣地有五行,人備五行六氣,五臟六腑及六經應之。六經六氣之配,從化之說,其理論在形式上極為完美。風濕寒可視為陰氣,熱暑燥陽氣。陽氣統(tǒng)陽經,陰氣統(tǒng)陰經,母子從化,陰氣足之經主令,陽氣手之經主令,乃其基本形式。然水火立極而特殊,坎離交濟為常,故水火之經易位,夫妻從化應之。水火之位已定,余四氣若遵母子從化,心源所述之搭配乃唯一可行之方案。且相互從化之氣,寒熱,燥濕,風暑,皆具相對之性。而從化之說,其意義亦關重大,譬如平人,足少陰從丁火化熱,癸水得暖。形式之美,令人嘆止。
(2) 平人六氣交濟,病則一經之氣獨見。至于病見司化之氣還是從化之氣,看本氣之衰旺。末學之理解,外感內傷,病則邪氣生。心源:濕為陰邪。
(3) 此氣之偏盛,定緣彼氣之偏虛。此從五行生克而論,盛則乘侮,虛者被乘被侮。
(4) 一氣之偏盛,亦緣于虛。風盛緣于厥陰之生意不遂,土濕緣于中氣之虛。末學是否可以理解為六氣之氣盛緣于五行之氣虛,或者邪氣之盛緣于正氣之虛?
(5) 厥陰風木篇:水寒土濕,不能生長木氣,則木郁而風生,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木為水火之中氣,病則土木郁迫。似言邪之克正。
(6) 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若不從邪克正去理解,似難說通。
靜思之,終覺五行生克之解煩而多緒,不得其方,然直從陰陽升降解之則暢而無礙。末學發(fā)現(xiàn)從陰陽去解尚有至簡之方。
若中陰邪,無論風濕寒,終必有水寒土濕,肝木不升,戊己不運,坎離不交,而致
上熱下寒,上熱又致肺金不降,終成全敗之象。若中陽邪,必致上熱而肺金不降,離不交坎而致下寒,上熱不敵下寒而至水寒土濕,肝木不升,戊己不運,亦是全敗之象。終致陰陷陽飛。若滋陰伐陽,速其敗也。人多死于醫(yī)而非死于病,黃師之言在耳。
遇此全敗之象,竊以為當以調升降為主,扶陽為輔。扶陽當以健脾胃助升降為度。若一味扶陽,則恐傷陰,難致陰平。
脾胃健則陰平可期,左右暢則陽秘隨之。
-----------
Originally posted by 醫(yī)醫(yī)金針 at 2007/1/18 19:43:
竊以為萬物不可用之極,陽亦不可久扶。藥者兵也,兵者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陽化于陰,扶陽必伐陰,陰雖厚亦不堪久傷,。。。知其陽,守其陰。知其雄,守其雌。左路陽生陰長,右路陽殺陰藏。主旨。。陽秘陰平。 ...
我的理解:木郁緣于金不能斂降。金不能斂降緣于水寒土濕,脾肺不交,土不能生金,致金不能制木而木郁。脾象地,肺象天,大多數(shù)病皆與脾肺不交有關。不知對否?
-----------脾肺乃先天乾坤;心腎即后天坎離。[/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