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以前,嶺南地區(qū)出版的中醫(yī)古籍不少,僅廣東地方志所載,粵地編著和重刻出版的醫(yī)書存目有191種(據(jù)郭靄春主編《中國分省醫(yī)籍考》下冊第1922~1929頁統(tǒng)計),此外,還有相當多的著作未被收錄,尤其是清末的著作。清代是嶺南急性傳染病流行活躍時期,也是嶺南中醫(yī)臨證機會多、創(chuàng)造力旺盛的時期。嶺南醫(yī)家在防治烈性傳染病
鼠疫和
霍亂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證治經(jīng)驗,不乏創(chuàng)見、新知與地方特色。嶺南商紳于引進和推廣
牛痘接種法功不可沒。而目前對此研究尚少,其原因與這一時期的文獻發(fā)掘、整理不足有關。
清代嶺南的瘟疫以
天花、霍亂、鼠疫為主。對于嶺南地區(qū)而言,這三者都是外來瘟疫,尤其是19世紀才傳入的鼠疫和霍亂,危害最烈、發(fā)生最頻繁、涉及范圍最廣。此外,在嶺南古代瘟疫流行史上占有一定位置的已知瘟疫病病種還有乙類傳染病
瘧疾和
白喉。瘧疾隨著莽林的萎縮而日漸退居次位;白喉(古稱
喉痹、
白纏喉、鎖喉風等)雖“至危至速,且易傳染”,但該病“盛于北省”,19世紀下半葉才開始在嶺南出現(xiàn)一些局部流行(見:《fo山忠義鄉(xiāng)志•卷十五•藝文》,民國十五年刻本)。因此,清代嶺南在瘟疫防治方面的主要問題是天花、霍亂和鼠疫三種烈性傳染病。與嶺南疫情關系密切、針對性強、有代表性的瘟疫防治專著有《引種保嬰牛痘方書》、《鼠疫匯編》、《時癥良方釋疑》、《辨證求真》、《辯疫真機》、《時疫辨》、《時疫核標蛇癥治法》。
天花防治論著
嶺南人在防治天花方面最大的貢獻,是率先學習和引進18世紀末西方發(fā)明的牛痘接種法,并向全國傳播。在這方面出力最著的是南海邱熺(浩川)、譚國,番禺梁輝及洋行商人鄭崇謙等,此事《南?h志》、《番禺縣志》、《廣州府志》均有載。商人邱浩川是廣東推行牛痘接種的重要人物。邱氏自言“素不知醫(yī)”,牛痘接種法傳入澳門時,正“操業(yè)在澳”,因自己未曾出過天花,見此法有“于毒之未發(fā)先行引之,不擇天時,不煩禁忌,不延醫(yī),不服藥”的優(yōu)點,且易于掌握,便親試之,感覺效果很好,就先在家人親友間推行,“無不驗者”,“于是洋行好善諸公以予悉此,屬于會館專司其事,歷十數(shù)寒暑,凡間途接踵而至者,累百盈千,無有損失”,而他自己“亦未嘗以此取人絲毫之利”。[1]鄭崇謙譯有皮爾遜的《新訂種痘奇法詳悉》中譯本(皮爾遜時任英國東印度公司外科醫(yī)生,在澳門施行和傳授牛痘術),邱熺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據(jù)此撰寫《引種保嬰牛痘方書》,以圖文方式介紹牛痘接種法。該書重印時附載有道光前期周純熙的《洋痘釋疑》、郭尚先的《種牛痘法初傳京師都敘》、曾望顏的《創(chuàng)設京都牛痘局敘》等文獻[1],是牛痘接種法初傳湖南宜章、1828年牛痘種入京和廣東香山人翰林院編修曾望顏(卓如)在京設局種痘、推廣牛痘術的重要史料。
霍亂防治論著
嶺南與江南同是霍亂最早傳入地和頻繁流行地。明清時期的江南是我國經(jīng)濟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同時也是明清中醫(yī)瘟疫、溫病學說的孕育地,名醫(yī)輩出。嶺南醫(yī)家在防治霍亂這一烈性傳染病時,大量借鑒江南醫(yī)家的經(jīng)驗,如光緒壬子年(1888年),陽江醫(yī)家林輔賢因“比年以來,每多霍亂急證,尤難乎其難,不揣謬妄,爰集先賢證治霍亂諸方,分其三陰三陽,辨其寒熱虛實”,輯成《霍亂良方》,以便檢閱(見:民國《陽江縣志•卷三十五•藝文》)。與此同時,嶺南醫(yī)家亦不乏因地制宜的心得和經(jīng)驗。如南海人梁龍章(達樵)所撰《辨證求真》中的霍亂方論,注意到霍亂流行與氣候的關系,尤其是與旱災的關系;仕粵福州人林慶銓《時疫辨》中收入的廣東新會區(qū)德森(子靜)及南海勞守慎(朗心)的霍亂辨治經(jīng)驗,羅
汝蘭(芝園)《鼠疫匯編》中論及的霍亂證治經(jīng)驗等。嶺南醫(yī)家認為霍亂的病因病機為內(nèi)外穢濁合病,陽氣虛衰,治療上以溫陽救逆的四逆輩為主,充分發(fā)揮艾灸的溫陽作用,詳細內(nèi)容見拙文《嶺南醫(yī)家對流行性霍亂病因病機和辨治的認識》[2],茲不贅述。
鼠疫防治專著
也許鼠疫已經(jīng)在我國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但直到19世紀末,人們對它仍然缺乏清楚的認識和專門研究。清末嶺南受鼠疫之禍甚劇,或是時勢造英雄,嶺南在鼠疫防治方面作出的貢獻也最大。我國第一部鼠疫專著《鼠疫匯編》(1891年)是廣東吳川縣人吳宣崇(存甫)草創(chuàng)、石城(今廉江縣)人羅汝蘭增修撰寫的,這兩個縣正是清末嶺南腺鼠疫流行最嚴重的地區(qū),世界有名的鼠疫流行區(qū)安鋪和梅菉就在這里。吳宣崇自謙“吾不知醫(yī),無從剖析方劑,姑就所聞于朋友者,述其避法治法于后”,但從其對疫情的細致觀察、方治療效的精到評判及“熱毒在血分,必以涼血解毒瀉熱為主”的見解看[3],吳氏當是知醫(yī)的士人。羅氏在家鄉(xiāng)救治鼠疫患者多年,后任職海南儋州學正,仍業(yè)此不輟。其于《鼠疫匯編》“再續(xù)治鼠疫方序”中說:“其癥為方書所不載,其毒為斯世所駭聞,鄉(xiāng)復一鄉(xiāng),年復一年,為禍烈矣,為患久矣。予初聞此,遍閱方書,無對癥者。光緒十五六年,延及邑之安鋪;十七年春,延及縣城。偶見《醫(yī)林改錯》一書,論道光元年京師時疫,日死人無數(shù),實由熱毒中于血管,血壅不行。夫已壅不行必然起腫,予始恍然焉。蓋鼠疫一癥,初起紅腫,結(jié)核如
瘰疬,或忽起于不自知,或突起于所共見,其潰者流瘀血,非熱毒成瘀之明驗乎?其甚者熱懵而斃,非熱毒瘀血攻心所致乎?及觀其方,專以治血為主,略兼解表,信能治此癥矣。試之八人皆驗,因錄示人,人疑謗也。十七年冬,遇吳川友人吳子存甫于郡,出所輯《治鼠疫法》一編,予讀而善之,遂與茂名許子經(jīng)畬,論列此方,隨癥加藥,囑書其后,而附于諸君子之末,爰捐貲付刻,以廣其傳!盵3]該書對鼠疫的病因、病機、辨證、治法、制方、用藥都很有創(chuàng)見。自1891年初刊后,用之多效,羅氏鄉(xiāng)人廣為傳誦,高、雷兩州多處傳刻,求者甚眾。羅氏擔心鼠疫反復流行而蔓延他處,將書“分贈同鄉(xiāng)各位”,自己亦“每視病開方,即贈書一本”。[3]該書于1893年、1894年、1895年、1897年前后四次修訂重刻,遠播至瓊、閩、江、浙等地。
此外,目前所見清末嶺南鼠疫論著還有:潮州黃煒元的《辯疫真機》(1898年),旅粵閩人林慶銓的《時疫辨》(1898年),肇慶黎
佩蘭的《時癥良方釋疑》(1901年),廣州梁達樵的《辨證求真》(1905年),李守中的《時疫核標蛇癥治法》(1909年)等,諸書作者均為親自經(jīng)歷和治療鼠疫的醫(yī)者。
黃煒元是大埔縣醫(yī)家,曾中嘉應州舉人,業(yè)醫(yī)二十余載,應聘行醫(yī)于潮州,《辯疫真機》一書是其與門生友人就當時鼠疫一癥問答而成。黃煒元認為腺鼠疫“系毒熱由少陽直入少陰、厥陰之癥”,[4]易感人群為“素系陰虛浮燥脾損之人”,[4]治“宜養(yǎng)陰活血”,[4]“設或服寒涼散瀉之品,傷脾發(fā)泄則誤矣!”[4]
梁達樵早年從戎,閑暇精研醫(yī)術,退役后居廣州西關行醫(yī),歷創(chuàng)崇正堂、述善堂、方便醫(yī)院,以濟貧黎疾困,是清末廣州的名紳兼名醫(yī)。每當核疫(腺鼠疫)流行,梁氏均積極救治,甚至“自備輿金前往督診,救活無數(shù)”。[5]梁氏《辨證求真》論鼠疫證治,認為鼠疫“乃伏氣為病”[5],“由五臟穢濁,毒氣伏氣而起”。[5]根據(jù)對甲午(1894年)、辛丑(1901年)兩年氣運的分析,以“芳香辟穢濁,解內(nèi)毒通內(nèi)竅”為治療該年鼠疫的大法。[5]
黎佩蘭,字詠陔,肇慶高要人。自1894年粵港鼠疫后,“肇城數(shù)年來患時癥遭劫頗慘,輕者幸藥而愈,稍重者十每難痊一二,人心皇皇,群醫(yī)束手。當時雖有高州派來《鼠疫匯編》一書,唯苦于書少地廣,不能周知,即知之,未遽深信,信之而先后緩急又未能如法善用,是以獲效者寥寥”。[6]黎佩蘭贊同羅汝蘭鼠疫“由熱毒所感”的看法,[7]認為“此癥系由熱毒煉血成瘀所致。雖有輕重遲速之分,必須用藥追化血管之瘀,乃為對癥”。[7]黎氏首先在自己患疫的家人身上試用羅汝蘭《鼠疫匯編》方法,幾經(jīng)摸索,療效漸著,既而推廣于治療其他親友和患者,多有效驗。因“原書詞語繁重,臨事匆遽,無暇詳閱”,于是在1899年將該書撮要刊述,“以便省覽”;1901年又與同道數(shù)人謀議,增附自己的應用心得和驗案數(shù)十則(按:當?shù)赜?898、1901年發(fā)生兩次鼠疫流行),尤其詳為介紹了自己對癥加減
解毒活血湯的心得,撰為《時癥良方釋疑》,刊行以廣宣傳。[7]吳粵昌認為:“由于其經(jīng)治之鼠疫不僅多而且真,療效亦可信。特別是在辨證方面,非親身經(jīng)驗者不能道!盵8]
《時疫辨》是仕粵閩人林慶銓(衡甫)光緒戊戌年(1898年)于新會縣任上所撰。聯(lián)元《時疫辨•序》說:“曩余觀察粵東惠潮,見衡甫巖然道貌,卓然行品,知其隱于末吏。今衡甫巡檢新會之沙村,冷官多暇,集此成書!盵9]該書收錄了林氏和新會區(qū)德森(子靜)的治核疫方論。林氏自序說,“近來鼠疫,辛涼不應,宣泄亦不應”,“愚于此道講求十載,閱方書不下數(shù)百家!q恐可治常疫,不足以御奇癥”,故“于方書時論匯忝之下,成變法分治八門”,“又坿兒子慎齋藥譜,以備采擇。蓋疫之急癥,宜以治痧之法治之,因錄新會區(qū)氏子靜疫論九篇附之”。[10]光緒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1901~1902年),南海勞守慎重刻此書時,增附自家“累世所藏秘方”于后。[11]值得一提的是,廣州中山地方文獻館藏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廣州府城西關十六甫宏經(jīng)閣板《時疫辨》兩部,其一將林慶銓《時疫辨》自序去頭,聯(lián)元《時疫辨》序斬尾,拼接成“……曩余觀察粵東惠潮,見衡甫巖然道貌,卓然行品(以上為聯(lián)元序,以下為林慶銓序)所采良方,盡可治疫。但擇其與癥合者用之,其不合者舍之。又坿兒子慎齋藥譜,以備采擇。蓋疫之急癥,宜以治痧之法治之,因錄新會區(qū)氏子靜疫論九篇附之……侯官林慶銓識!苯o人造成該書是衡甫原著,林慶銓選輯,附錄慎齋藥譜、區(qū)子靜疫論的錯覺。經(jīng)取別本對比,才發(fā)現(xiàn)該書的作者衡甫即林慶銓,于此可見讀書不可不細。林慶銓直承吳又可“戾氣”學說,認為,“今夫瘟毒惡核,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疵癘之氣,直中臟腑,邪毒內(nèi)蘊,由血分而發(fā),出氣分”[12],贊同羅汝蘭解毒活血去瘀的治則。區(qū)德森則認為鼠疫是痰瘀與疫毒交結(jié),于該書眉批中提出“
溫疫可用涼藥而效,溫疫而有惡核則非徒?jīng)鏊幙尚А!盵12]
《時疫核標蛇癥治法》作者李守中,籍貫未詳,但從書中內(nèi)容看,李守中當為粵地醫(yī)家。李氏得湖南唐君所傳治核癥及標蛇癥(粵地民間對以淋巴結(jié)腫大、淋巴管炎癥為表現(xiàn)的急性傳染病的俗稱)各法,后復得閩中汪君、里人范君各法,治是癥每多見效。該書施治均以外治方法,尤對針刺治療腺鼠疫的手法、針刺部位、針刺的深淺和放血的多少、所用針具以及針刺禁忌等作了詳細介紹[13],頗具特色。李守中認為,核癥與標蛇癥,固因感天地不正之氣而成,然必由平日喜食熱毒肥膩煎炒,內(nèi)外合邪所致[13]。李氏與順德高超愚友善,遂將其術編成書交高某付梓。
結(jié) 語
百余年前,嶺南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為防治急性傳染病作出獨有的貢獻。盡管他們的一些見解還存在分歧和差異,但是他們各自在臨床實踐中獲得的新知、經(jīng)驗和成功,對今日的 瘟疫防治仍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借鑒和研究價值。(注:上述諸書的學術內(nèi)容,詳見《嶺南瘟疫史》第9章“嶺南對瘟疫防治的貢獻”,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參考文獻
1 邱浩川 引種保嬰牛痘方書[M] 山東廣仁局存板 山東:光緒三十年重刊:5~6,25,28~29
2 李永宸,賴 文 嶺南醫(yī)家對流行性霍亂病因病機和辨治的認識[J]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5,22(1):62
3 羅芝園 鼠疫匯編[M] 翰寶樓藏板 廣東:光緒二十四年重刊,15,2,1
4 黃煒元 辯疫真機[M] 天生館家藏板刻本 民國三年:8,4,5,8
5 梁達樵 辯證求真[M] 廣州:廣州十八甫維新印務局,光緒乙巳:5,13,15,13~16
6 黃興鶚 時癥良方釋疑•序[M] 肇城景福局刊本 廣東:肇城景福局,光緒四年:1
7 黎佩蘭 時癥良方釋疑[M] 肇城景福局刊本 廣東:肇城景福局,光緒四年:3,時癥第一良方,2~3
8 吳粵昌 嶺南醫(yī)徵略[M] 廣東:廣州市衛(wèi)生局,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廣州分會,1984:116
9 聯(lián) 元 時疫辨•序[M] 廣州西關宏經(jīng)閣藏板 廣東:光緒二十七年:1~2
10 林慶銓 時疫辯•自序[M] 廣州西關宏經(jīng)閣藏板 廣東:光緒二十七年:1~2
11 勞守慎 時疫辨•序[M] 廣州西關宏經(jīng)閣藏板 廣東:光緒二十七年:2
12 林慶銓 時疫辨[M] 廣州西關宏經(jīng)閣藏板 廣東:光緒二十七年:7~8
13 李守中 時疫核標蛇癥治法[M] 廣州十七甫澄天閣影版石印 廣東:宣傳元年: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