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味辛、微苦,氣平,生寒,熟溫,沉而降,陰中陽也。入膽、脾、胃三經(jīng)。研末,每一兩,用入枯礬二錢、姜汁一合,捏餅,楮葉包裹,陰干,又名半夏曲也。片則力峻,曲則力柔,統(tǒng)治痰涎甚驗。無論火痰、寒痰、濕痰、老痰與痰飲、痰核、痰涎、痰結(jié)、痰迷,俱可用,但不可治陰火之痰。孕婦勿用,恐墜胎元。然有不可不用之時,暫用亦無礙。吐血家亦不可用,恐性愈動火也。片半夏為末,吹鼻中,可救五絕,并產(chǎn)后血暈甚效。
人身原無痰m.zxtf.net.cn/wsj/也,飲食入胃,化精而不化痰。惟腎中真火虛,則火沸為痰,亦腎之真水虛,則水泛為痰矣;鸱袨樘蹬c水泛為痰,雖原于腎,而痰乃留于脾也。半夏既治痰,豈難消化,況痰已入脾中,安在不能化之。然而終不能消者,以其能消已入脾中之痰,而不能斷其將入脾中之痰也。蓋腎中之痰也,必須腎氣丸,始得逐之,非半夏所能祛也,半夏泄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半夏性沉而降,似乎能入至陰之中,然而陽多于陰,止可淺入脾陰,而不能深入腎m.zxtf.net.cn/yaoshi/陰也。況半夏瀉陰而不補陰,而腎又可補而不可瀉,半夏欲入于腎,而腎所以不受也。
半夏既不能入腎之內(nèi),又何以化腎中之痰哉?梢娞翟谄闃,痰在腎為本,以脾之痰出于腎也。消脾之痰,不可以見標本之異哉。
腎氣丸治痰,是擇其本也。水不上泛為痰,何必更消其痰;鸩簧戏袨樘,何必再清其痰。
用腎氣丸而痰已絕。用半夏以治標,恐及動其祛痰也。半夏燥氣之藥,再耗腎中之氣,氣一耗,則火動水燥,不生精而生痰,勢所必至,不特?zé)o益,反害之矣。故既治本,不必更治標也。
或疑半夏性燥,故便子治濕痰也,不識用何藥以制其燥,并可以治熱痰乎?夫燥濕之性各殊,雖制之得宜,只可去其大過,而不能移其性也。然而未制其燥,與已制其燥,自然少異。
鐸有制法,并傳于此。用半夏一斤、生姜片四兩,先煮數(shù)沸,取起曬干。用桑葉一百片,水十碗,煎汁二碗,將半夏泡透,又曬干。復(fù)用鹽一兩、滾水一碗,又泡透,切片用之,則燥性去其六,濕之性得其四。寒熱之痰,與水火泛沸之痰,俱可少用,以為權(quán)宜之計矣。然又只可暫用,而不可據(jù)之為久治也。
或疑制半夏,以治燥熱之痰妙矣,恐反不宜于寒濕之痰,奈何?此則無容慮也。半夏性燥,治寒濕之痰正宜,制過燥,而無傷氣之憂與損肺之失,可用之而無恐也。
或疑半夏治濕痰,而不可治燥痰;治寒痰,而不可治熱痰,俱聞命矣。痰之中更有吐黑痰者,其故何也?吾觀其人則甚健,謂是火而口不渴,謂是虛而腎不虧,又可以半夏治之乎?此乃邪結(jié)于腎之中,非痰塞于肺之竅也。此癥本起于久曠之夫,思女色而不可得,又不敢御外色以泄精,于是邪入于腎中,精即化痰,而若吐有如墨之黑者矣。宜用于降火之藥,佐之白芥子以消痰,而更用于荊芥之類,以散其火于血分之中。否則,必有失血之患,溫瘧之苦矣。
數(shù)劑之后,身必畏寒,然后用于加味逍遙散,大用于半夏,以清于其表里之邪,則寒熱乃除去,而黑痰又乃以漸愈矣也。此等之病癥,嘗實親試之,而往往有效驗也,故敢論之于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