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曰∶少陽藏何象?曰∶象一陽也。一陰誤文,陰藏者,滑而不實(shí)也。曰∶陽明藏何象?曰∶象大浮也。太陰臟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此名象藏者,六經(jīng)之本脈也。象三陽而浮者,太陽主表,為諸陽之極盛而在上,故象三陽而浮也。
象一陽者,輕虛以滑是也,象大浮者,陽明胃氣之海,其氣本大而升,故象浮大也。太陰臟搏,言伏鼓者,伏言其主陰主內(nèi),鼓言其有力,所謂大而緩,不浮者也。二陰搏至,即所謂沉滑者也。其一陽藏者,滑而不實(shí)句,實(shí)一陰之誤文。蓋滑而不實(shí),可言一陰,而不可言一陽。一陽者,輕虛帶滑,其滑從浮見。
一陰者,滑而不實(shí),其不實(shí)從滑見。要其地為純陰,陽之所起,實(shí)在于此,此為陰陽相錯(cuò)之地,不沉為陰,故滑m.zxtf.net.cn/Article/而不實(shí)也。
所謂三陽者,太陽也。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
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
三陰者,六經(jīng)之所主也,交于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
一陰獨(dú)至,鉤而滑,經(jīng)絕,氣浮不鼓。
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并,謬通五m.zxtf.net.cn/zhicheng/臟,合于陰陽,先至為主,后至為客。
前明六經(jīng)之脈象,此明六部之至寸口而弦急者,當(dāng)察也。太陽當(dāng)浮,今乃帶弦,則當(dāng)約以四時(shí)高下之度而決斷之,必又察以心,而合之陰陽之論。此不特太陽而然,凡五部皆然也。
陽明浮大,今弦沉急不鼓,是陰勝陽,木乘土也。若是炅至以病,是陽明之陰絕,死矣。
少陽之脈輕虛以滑,今至手太陰上出人迎,脈來弦急而長(zhǎng),浮露不斷,則失其所以為少陽矣。若弦急太甚,是真臟脈見,謂之專陰,可以征其死也。
三陰即脾,故為六經(jīng)之所主,有母萬物之象,和緩基本脈。今見伏鼓不浮,則陰盛陽衰,當(dāng)病上焦空虛,志心為陰所傷,皆致不足,故曰上空志心。
二陰至肺者,腎脈上行入肺,出氣口,又主水,與肺行降下之令,通調(diào)水道,其氣歸膀胱也。腎能升降,又即與脾胃,知升降之柄,故曰外連脾胃。外者腎,對(duì)肺言,即二陰,為里之義。
一陰獨(dú)至,則經(jīng)絕于中,氣浮于外,故不能鼓,鉤而滑,但弦無胃,生意竭矣。
此六脈者,陰陽皆至于手太陽,是交屬相并,謬通五臟,故能合于陰陽也。張景岳曰∶六脈之交,至有先后,有以陰見陽者,有以陽見陰者。陽脈先至,陰脈后至,則陽為主而陰為客;陰脈先至,陽脈后至,則陰為主而陽為客。主先至為主,后至為客之謂也。然至有常變,有真假。常陽變陰,常陰變陽,常者主也,變者客也。變有真假,真變則殆,假變無虞,真者主也,假者客也。客主之義,有脈體焉,有運(yùn)氣焉,有久暫焉,有順逆焉,有主之先而后之客者焉,診之精妙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