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消渴小便不利淋 十三章
    

金匱懸解:消渴小便不利淋 十三章

消渴、癃淋者,皆厥陰之病也。厥陰風木之氣,性主疏泄,泄而不藏,津液失亡,則為消渴,泄而不通,川瀆瘀塞,則為癃淋,其標是燥,其本則濕,消渴者,肺胃之燥也,癃淋者,肝脾之濕也。燥勝其濕,則有消而無淋,濕勝其燥,則有淋而無消,燥濕相敵,上下不交,則消見于上…

消渴、癃淋者,皆厥陰之病也。厥陰風木之氣,性主疏泄,泄而不藏,津液失亡,則為消渴,泄而不通,川瀆瘀塞,則為癃淋,其標是燥,其本則濕,消渴者,肺胃之燥也,癃淋者,肝脾之濕也。燥勝其濕,則有消而無淋,濕勝其燥,則有淋而無消,燥濕相敵,上下不交,則消見于上,淋見于下,上下之機緘,總在乎厥陰。有合病者,有分病者,其分合之概,則有消渴也,有消渴而小便不利也,有消渴而小便反多也,有小便不利也,有淋也,有淋而消渴也。病機不一,而厥陰為病則一,緣厥陰乙木,位居水火之中,火盛于上,則風木疏泄而病消渴,水盛于下,則風木郁遏而病癃淋,無異故也。

消渴一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此段見《傷寒·厥陰》。厥陰之經(jīng),以風木而孕君火,肝藏血,心藏液,病而風動火炎,血液耗傷,津亡肺燥,則生消渴。風木不舒,奔騰擊撞,故氣上沖心,心中疼熱。木郁克土,飲食不消,故胃口雖饑而腹不欲食。木郁蠹化,是生蛔蟲。食下不消,必復嘔出,蛔隨嘔上,故食則吐蛔。下之脾敗肝郁,風木疏泄,故下利不止。

厥陰不病則已,病則必見諸證,外感內(nèi)傷,無有不然。后世粗工不解,以為傷寒之病,《金匱》此條,系后人誤從《傷寒》采入。是于傷寒、雜病,一絲不曉,何敢妄言無忌,一至于此!

消渴二

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即衛(wèi)氣不足,勞則營氣竭。趺陽脈浮而數(shù),浮即為氣,數(shù)即消谷而大便堅,氣盛則溲數(shù),溲數(shù)即堅,堅數(shù)相摶,即為消渴。

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表氣之虛弱,遲即為里氣之勞傷,表陽虛弱,即衛(wèi)氣不足,里陰勞傷,則營血枯竭。趺陽脈浮而數(shù),浮即為陽氣之盛,數(shù)即為消谷而大便堅,陽氣盛則溲溺數(shù),溲溺數(shù)則大便堅。大便之堅與小便之數(shù)相合,津液滲泄,即為消渴。

蓋消渴之病,在胃不在脾,《素問·陰陽別論》:二陽結(jié),謂之消。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以燥金主令,金燥則消水而便堅,足陽明從燥金化氣,土燥則消谷而溲數(shù)。消渴者,手足陽明之合氣,而燥結(jié)于腸胃者也。

太陰行氣于三陰,脈候于寸口,陽明行氣于三陽,脈候于趺陽。太陰主升,陰中之陽,升于脈絡,則經(jīng)氣旺。陽明主降,陽中之陽,降于腸胃,則腑氣旺。太陰虛而經(jīng)中之氣衰,是以寸口浮遲,衛(wèi)氣不足而營氣消竭。此以虛勞傷其營衛(wèi),營衛(wèi)耗弱,乃發(fā)熱作渴之原,《傷寒》所謂諸弱發(fā)熱,弱者必渴是也。陽明盛而腑中之氣旺,是以趺陽浮數(shù),戊土溲數(shù)而庚金大堅。此以燥熱煉其津液,津液枯涸,及消谷引飲之根。故消渴之病,太陰衰而陽明盛,經(jīng)氣虛而腑氣實,所謂壯火之食氣者也。

消渴三

趺陽脈數(shù),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飲,大便必堅,小便即數(shù)。

趺陽脈數(shù),則胃中有熱,胃熱即善饑善渴,消谷而引飲。谷消水化,中氣有余,則谷傳于后而大便必堅,水滲于前而小便即數(shù)。便堅溲數(shù),土金俱燥,是以消渴也。

淋四

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少腹弦急,痛引臍中。

淋之為病,溺孔艱澀,如粟粒阻梗而不利也。乙木郁陷,故少腹弦急,肝氣賊脾,故痛引臍中。土升則木達,水寒土濕,脾氣下陷,乙木抑遏,不能上達,郁怒而賊己土,是以少腹弦急而痛引臍中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蓋化水者,肺金也,泄水者,肝木也,土濕則金逆于上,不能化水,木陷于下,不能泄水,小便所以不利也。木以疏泄為性,土濕木郁,疏泄不行,而強欲泄之,愈泄則愈梗,愈梗則愈泄,是以頻數(shù)而痛澀。溫氣遏陷,郁而為熱,是以黃赤而閉癃。此與痢家之墜痛一理,痢病于后而淋病于前也。其燥熱在肝而濕寒在脾,后世庸工,專以寒瀉而治淋痢,殺人多矣。

淋五

淋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必便血。

淋家土濕木郁,怒生風燥,汗之再亡血中溫氣,風木愈郁,疏泄失藏,必便血也。此段見《傷寒·不可汗》中。

消渴六

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見“暍病”。

此段見《傷寒·陽明》?视嬎,口干舌燥者,金被火刑,熱傷肺氣,不能化生津液,澤臟腑而潤口舌也。白虎加人參湯知母、石膏,瀉熱而清金,參、甘、粳米,益氣而培土,土旺金生,氣充津化,解渴除煩之圣法也。

消渴七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渴欲飲水不止,水盛土濕,火升而刑肺也。文蛤散利水而瀉濕,止渴而清煩也。

《傷寒》: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文蛤散證,即五苓散證之輕者。上燥下濕,故意欲飲水而反不渴,其渴欲飲水不止,實非真渴也。

◎文蛤散五十七 方見《傷寒·太陽》

文蛤散

文蛤

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消渴八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在“痰飲”。

此段見《傷寒·太陽》?视嬎m.zxtf.net.cn/job/水入則吐者,以有停水在內(nèi),兩水莫容,是以吐出。五苓散,二苓、澤瀉,利水而瀉濕,白術(shù)、桂枝,燥土而疏木也。

消渴小便不利九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fā)汗,五苓散主之。方在“痰飲”。

此段見《傷寒·太陽》。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濕盛于下,火升而不降也。宜利小便以瀉下焦之濕,發(fā)汗以瀉上焦之濕。五苓散上下滲瀉,使?jié)駓in盡化汗溺而去,止?jié)袷l(fā)渴之神方也。人參白虎證,是燥盛作渴,文蛤、五苓、豬苓證,是濕盛作渴。

消渴小便不利十

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主之。

此段見《傷寒·陽明》。濕盛于下,陽氣郁格,故脈浮發(fā)熱。濕旺木郁,風燥亡津,故渴欲飲水。木郁不能泄水,故小便不利。豬苓湯,二苓、滑、澤,利水而瀉濕,阿膠滋木而清風也。

◎豬苓湯五十八 方見《傷寒·陽明》

豬苓湯

豬苓一兩 茯苓一兩 澤瀉一兩 滑石一兩 阿膠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nèi)阿膠,烊消盡,溫服七合,日三服。

消渴十一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凡消渴之病,率小便不利,緣土濕木遏,郁生風燥,上而津液消耗,則為消渴,下而疏泄不利,則小便不利。男子消渴而m.zxtf.net.cn小便反多者,乙木善泄而癸水失藏也。

小便之通塞,司于膀胱,而膀胱之開闔,職在三焦,《靈樞·本輸》: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潰溺。以水性下潤而火性上炎,水欲降而火升之,則溲溺不至遺失,故三焦之火,能約小便。夫水性善藏,火性善泄,《素問·靈蘭秘典》: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火盛土燥,則肺氣降灑而化水,火旺水暖,則肝氣升達而水泄。水土溫燥,金生木泄,皆三焦之力也。膀胱主藏,三焦主出,乃火實而水虛,反閉癃而不出,火虛而水實,反遺溺而不藏,此何以故?蓋蟄藏者,腎之能也,傳輸者,膀胱之事也,火藏于腎,則水道清利而不塞,癸水溫暖,則乙木榮暢,善于泄水。火泄于膀胱,則水府熱塞而不通。所謂實則閉癃者,三焦之火不藏于腎而泄于膀胱也。夫三焦之火,本藏于腎,今何緣而泄于膀胱?則厥陰之咎也。以腎主蟄藏,肝主疏泄,水中之火旺,藏于少陰,是謂腎氣。腎氣溫暖,木榮風靜,則癸水善藏而木不能泄,腎氣凘寒,木郁風作,則乙木善泄而水不能藏。風木疏泄,必由水寒,而寒有微甚之差,則泄有通塞之殊。其腎水微寒而相火未至極衰,則木陷于水而生下熱,泄而不通,乃病淋澀。所謂實則閉癃者,木愈泄而水愈藏也。其腎水極寒而相火不存微焰,則木郁于水而無下熱,泄而不藏,乃病注傾。所謂虛則遺溺者,水莫藏而木善泄也。

消渴者,厥陰風木之病。厥陰水母而子火,病則風木疏泄,火不根水,下寒而上熱。上熱則善渴,故飲水一斗,下寒則善溲,故小便一斗,“診要經(jīng)終論”:厥陰終者,中熱而善溺是也。而木郁風動之由,全因土濕,土濕之由,全以水寒,水寒者,腎氣之敗也。腎氣丸,附子、桂枝,溫腎氣而達木,山萸,薯蕷,斂肝氣而攝水,茯苓、澤瀉,滲己土而瀉濕,地黃丹皮,滋乙木而清風也。

◎腎氣丸五十九

腎氣丸

附子一兩 桂枝一兩 薯蕷四兩 山茱萸四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丹皮三兩 干地黃八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消渴小便不利十二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栝蔞瞿麥丸主之。

小便不利者,內(nèi)有水氣,在下郁其乙木。其人若渴,是寒濕格其君相之火,上爍肺津也。栝蔞瞿麥丸,瞿、苓、附子,瀉水而溫腎寒,薯蕷、栝蔞,斂金而清肺燥也。

此與腎氣丸證,皆上有燥熱,下有濕寒,彼則小便反多,此則小便不利。緣彼無水氣,則上燥偏多,此有水氣,則下濕偏盛。燥多則風木上達而善泄,濕多則風木下郁而不能泄也。

◎栝蔞瞿麥丸六十

栝蔞瞿麥丸

栝蔞根二兩 薯蕷三兩 瞿麥一兩 茯苓三兩 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飲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小便不利十三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并主之。

小便不利,以土濕木遏,郁而生熱。熱傳己土,而入膀胱,是以小便黃赤。黃者,濕土之下傳,赤者,君火之下郁也。君火胎于乙木,故木郁則生下熱。木氣遏陷,泄而不通,故水道淋澀。蒲灰散,蒲灰咸寒而通淋澀,滑石淡滲而瀉濕熱也;佐~散,滑石滲濕而瀉熱,白魚、發(fā)灰,利水而開癃也。茯苓戎鹽湯,苓、術(shù),燥土而瀉濕,戎鹽利水而清熱也。

◎蒲灰散六十一

蒲灰散

蒲灰半斤 滑石一斤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六十二

滑石白魚散

滑石一斤 白魚一斤 亂髮一斤,燒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鹽湯六十三

茯苓戎鹽湯

茯苓半斤 白術(shù)二兩 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將茯苓、白術(shù)煎成,入戎鹽再煎,分溫三服。

戎鹽,即青鹽也。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