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太陰病時相仍以太陰病的欲解時條文為依據(jù),即275條:“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下面擬分幾個方面來展開。
亥子丑在日周期里,是亥子丑這三個時辰,也就是晚上9時至凌晨3時這段時間。
月周期里,每個時辰約占2天半的時間。所以,亥子丑就位于晦日前后的7天半里。晦日前后的這段時間,是每個月周期里月相最缺甚或隱匿的時候。月相缺或隱反映了陽的收藏,這與太陰的性用相符。
年周期里,亥子丑即亥月、子月、丑月,亦即農(nóng)歷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上述三個月分別與十二消息卦里的坤、復、臨相配。坤卦六爻皆陰,很多人看到這個卦都以為陰盛陽衰了,陽氣沒有了、消滅了。其實這是錯會了坤卦。六爻皆陰不是陽氣沒有了,而是收藏起來了。正是這個藏才使陽氣得到蓄養(yǎng),得到恢復,才有后面的一陽生,二陽生。亥子丑除了上述的時間特性外,還有空間方位特性,這就是北方。前面我們談到先后天的問題,先天卦里,北方居坤。先天為體,后天為用。所以,坤之體在北,坤之用在西南。坤體居北與坎同居,我們前面用水土合德來形容。而亥子丑為太陰病的欲解時卻又為太陽病的欲劇時,這亦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傷寒論講義》是經(jīng)過節(jié)選的本子。而由王叔和所整理的《傷寒論》,在起手的太陽篇前,還有另外的四篇,即“辨脈法第一”、“平脈法第二”、“傷寒例第三”、“辨痙濕暍第四”。在“辨脈法第一”篇中有這樣一段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nèi)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nèi)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边@一段文字一半講生理,一半講病變。雖然它講的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對于我們理解太陰病欲解時卻有很大的幫助。
五月也就是夏至月,也就是午月,可是它能夠涵括整個夏月,涵括巳午未。五月有什么特征呢?張仲景在這里講道“陽氣在表,胃中虛冷”,這個時候為什么陽氣在表呢?因為整個春夏陽氣都在蒸蒸日上,向上、向外,由于陽氣是這樣一個向表、向外的趨勢,所以,在里的陽反而虛少,陽氣虛少了當然就會冷,故曰“陽氣在表,胃中虛冷”。而到了冬天,到了十一月,到了亥子丑的時候,情況正好相反。這個時候,m.zxtf.net.cn/wsj/陽氣向里、向內(nèi),處于收藏的趨勢。所以,這時在外的陽漸虛少,在里的陽漸多,陽多則熱,故曰“陽氣在里,胃中煩熱”。冬吃蘿卜夏吃姜的道理。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話:“冬吃蘿卜夏吃姜,不找醫(yī)生開藥方!睘槭裁茨?學中醫(yī)的應該明白這個道理。蘿卜是涼性的,姜是溫性的。夏日天氣炎熱,為何反要吃姜?因為這個時候陽氣在表,胃中虛冷,所以,要吃姜來溫里暖胃。冬日寒冷,為何反要吃蘿卜?因為冬日陽氣在里,胃中煩熱,所以,就用蘿卜的涼性來平衡,以免積熱的產(chǎn)生。
冬月陽氣趨里,所以,內(nèi)里反熱,如果你是太陰病,那么,正好可以借這個亥子丑的陽氣入里,使藏寒得到溫暖,使太陰病的里虛寒證得到轉(zhuǎn)機。所以,太陰病要欲解于亥子丑。透過亥子丑,太陰病的內(nèi)在涵義我們清楚了,太陰病的治療規(guī)矩也就自然在把握之中。張仲景對六經(jīng)病的描述是通過兩方面:一方面是通過提綱條文,這方面往往有形可征,有案可查,也是大家注重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欲解時條文,從欲解時條文來揭示六經(jīng)病,好似無形可征,無案可查,是以從古至今關注它的醫(yī)家很少。其實,它是無形而無不形,無案而無不案。它的蘊義更深廣、更透徹。經(jīng)言:夫知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乃可以長久。長久之道。從上述兩方面看,提綱條文是講人事的條文,而欲解時條文則是講天文、地理的。如果僅言提綱,顯然已流于人事中醫(yī),那中醫(yī)的這個道能夠長久嗎?
欲劇時或者欲作時的概念我們前面已經(jīng)提到過,它是與欲解時相對的。既然太陰病在這樣一個時候容易好,在這樣一個時候比較舒服,那就必然會有另一個不容易好,或者說比較惱火的時候。否則,光有好的時候,沒有惱火的時候,那這個天地之道也就失卻公允了。
太陰病欲解時是亥子丑,因為這時的陽氣在里,這對于太陰病的里虛寒而言,無疑是得道,得道多助,故曰欲解。那么,太陰病在什么時候欲劇呢?應該就是巳午未。巳午未的陽氣在表,陽在表則里易虛冷,這對于太陰病而言,無疑是失道,失道寡助,故曰欲劇。
巳午未陽氣趨表,里易虛冷,故易生藏寒,易生太陰病。最容易得太陰病的時候。這是從理上去分析,F(xiàn)在我們回到事上來,夏天的天氣很熱,陽氣蒸騰向外,這個時候由于天熱,人們紛紛吃生飲冷,什么東西都來冰的。本來就胃中虛冷,偏偏還要大進生冷,這不就雪上加霜了。所以,這是最容易得太陰病的時候。大家不要以為冬天才容易得太陰病,其實恰恰相反,夏天才是最容易得太陰病的時候。因此,夏天用理中湯的機會很多。只是現(xiàn)在有太多的人不明這個事理,不但患者不明,醫(yī)者亦不明。光知道夏有暑熱,卻不知夏亦有寒涼。夏日是天熱而地寒,天地的區(qū)別大家要搞清楚。特別是我們學太陰篇更應弄清這層關系。
太陰分手足太陰,手太陰肺就是言天,足太陰脾則是言地。所以,夏日這個天熱地寒的格局其實也就是肺熱脾寒的格局。如果我們只知道熱,只知道葉天士的“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只知道用寒涼,這還不夠,充其量我們只是知道了天的一面。夏日用寒涼,很有名的是劉河間《宣明論方》的益元散,也叫六一散,太白散。什么叫太白呢?看《西游記》就知道有一個太白金星,所以,太白實際上是指金、指肺。因此,太白散實際上是針對夏日里天的這一面,肺的這一面。還有地的這一面呢?也就是太陰脾的這一面呢?如果這一面照顧不好,那就很容易影響太陰,太陰的門一開,三陰的門也就隨之打開了。因此,大家應該很好地把握天地的格局,除了知道益元散、太白散之外,還應該知道理中湯也很好用。
從時間上看,巳午未三時是太陰病的欲劇時,而前面我們反復強調(diào)過時空(方)的同一性、統(tǒng)一性。北人多熱,南人多寒。因此,我們研究欲解或者欲劇時都應該結(jié)合空間方位。從空間方位看,巳午未就是南方,所以,南方也就應該成為太陰病的欲劇方。這說明南方人得太陰病的機會就要多一些。進一步而言,南方人的脾胃就要比北方人的相對為弱。大家思考一下,是不是這么回事呢?我們拿南人與北人一比,你就清楚了。北人的個頭普遍較南人大,四肢較南人粗壯,為什么呢?就因為北人土氣強,南人土氣弱。土氣弱,四肢肌肉不發(fā)達,當然就個頭小了。所以,大家對這樣一個南北的差異要弄清楚,要知道南方人有一個比北方人容易患太陰病的基礎。作為南方人,作為南方的醫(yī)生,就更應該意識到溫養(yǎng)的重要,保護脾胃的重要。不要一天到晚只知道涼茶、涼茶。
上面的討論實際上是通過《辨脈法》的一段文字展開的,在《辨脈法》中還有另一段十分精彩的對話:“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夜半是什么時候?是子時,推廣開來就是亥子丑。日中呢?日中是午時,推廣開來就是巳午未。日中得病而夜半愈,這正好符合于太陰病欲解于亥子丑,欲。ㄗ)于巳午未的格局。將這樣一個格局延伸開來,六經(jīng)病的得時與愈時就能很容易地確定出來。由此亦見,《辨脈法》等篇的內(nèi)容與六經(jīng)各篇關系密切,輕忽不得,F(xiàn)在研究《傷寒論》的往往不重視這幾篇,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幾篇,這樣來看《傷寒論》也就很難看得透徹。
巳午未是太陰病的欲劇時或得時,這個巳午未可能是一天的巳午未三時,可能是一月的望月前后,也可能是一年的農(nóng)歷四五六月。但,這都是相對固定的時。在這些時里,陽氣蒸騰向外、向上,所以,在里的陽氣相對虛少,容易胃中虛冷。根據(jù)巳午未時空里陽氣的這樣一種趨勢,我們就應該聯(lián)想到在這個相對固定的巳午未外,還有一個不固定的、靈活的“巳午未”。也就是凡是機體處在陽氣蒸騰在外,胃中虛冷的這樣一個狀態(tài),都應該為巳午未,都應該視為太陰病的欲劇時或得時。比如我們劇烈運動了,煩勞了,這個時候的陽氣就在外,胃中就容易虛冷,就是容易患太陰病的時候。因此,這個時候我們要特別小心,不要馬上打開冰箱喝冷飲。實在想喝,就喝一些溫水熱飲,這樣反而解渴。非要喝冰,只有等靜下來,陽氣慢慢轉(zhuǎn)頭向內(nèi)的時候,才可以喝一點。這是太陰病的欲劇時。
太陰的治方可以用太陰篇277條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當溫之,宜服四逆輩”。溫者,溫什么呢?就是溫藏,就是溫里。這樣一個治方顯然就與太陰病的欲解時相亥子丑的意義相符。
太陰病屬里虛寒,用理中湯本來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可是在太陰篇里,張仲景給出的是四逆輩。這說明四逆湯這一類的方子與太陰有著密切的關系。
太陰的主方為什么叫“四逆”?四逆與太陰有什么關系?首先我們看四,四的涵義是什么呢?四主要指的是四肢。而四肢稟氣于胃,脾又主四肢,所以,四與脾胃的關系是最密切的。接下來我們看逆,逆的一個比較公認的說法是逆冷,合四就是四肢的逆冷。什么叫作逆冷呢?逆它有另外一層涵義,這個涵義正好與順相對。順是指由上而下,由近而遠,由中央而四傍。逆則剛好反過來,就是由下而上,由遠而近。所以,逆冷就是指這個冷是從四肢的遠端開始,從肢末開始,逐漸向上發(fā)展,甚至延肘過膝。而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逆冷呢?當然是火沒有了,陽氣虛衰了。
《傷寒論》將疾病分陰陽兩類,陽類即太陽、陽明、少陽,陰類即太陰、少陰、厥陰。病至于陰,陽氣開始不足了,這個不足主要是內(nèi)里的陽氣不足,內(nèi)里的陽不足,這就導致里虛寒。所以,三陰病一個基本的共同特征就是里虛寒。而三陰病的這個里虛寒是由太陰開始的。太陰虛寒了,陽氣不足了,它首先表現(xiàn)在哪里呢?就表現(xiàn)在它所主的、所稟氣的這個四肢。出現(xiàn)四肢不溫,出現(xiàn)四逆。這個四肢不溫是從四肢遠端,也就是肢末開始。雖然在太陰的時候程度不會很厲害,但是,這已經(jīng)是一個明顯的信號。它提示疾病已經(jīng)開始向三陰發(fā)展,機體的體質(zhì)已經(jīng)趨于虛寒。這個時候應該趕快溫里,這時的溫里往往見效特快,可以比較容易地將虛寒的體質(zhì)轉(zhuǎn)變過來,從而避免疾病繼續(xù)向少陰發(fā)展。所以,在太陰的階段談四逆,實在具有非常重要的警示意義。而在太陰的階段用四逆湯,則有防微杜漸之功。
另外,逆還有一個很特殊的意義,這個意義在《素問·平人氣象論》中有專門的論述,其曰:“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笔裁词悄婺?這里講得很清楚,就是人無胃氣的意思。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所以,逆證,亦即四逆證,實際上就是一個危證、險證、甚至是死證。而證之于《傷寒論》,四逆湯亦確實是一個救治危證、險證、甚至是死證的方劑。在《傷寒論》中,太陰篇只是在理上提出這個四逆來,好讓大家留心,好讓大家注意,好讓大家把好太陰這個關口。如果這個關口沒有把好,那就會進入到少陰、厥陰,從而出現(xiàn)事上的四逆來。所以,太陰病的治療我們要很注意這個“當溫之,宜服四逆輩!边@里面的內(nèi)涵很深,切莫輕易滑過。
四逆湯是三陰通用的方子,是一個溫里之方、壯火之方,也是一個救逆之方。四逆湯的三味藥中,附子、干姜都是大溫大熱,用以溫里、壯火理所當然,沒有任何疑問。有疑問的是甘草這味藥,甘草在四逆湯中排在首位。大家知道,《傷寒論》方劑中藥物的排列次序是有規(guī)矩的,不容亂來。這有些像當今領導出場,誰走先誰走后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這就是身份等級的象征。所以,經(jīng)方里排列在前的往往是君藥、主藥,排列在后的則為輔藥、臣使藥。炙甘草雖是中土藥的王牌,但其性究屬平和,與四逆湯之溫里、壯火、救逆似乎無關緊要。但,恰是這樣一味無關緊要的藥卻置于四逆湯之首,這便引出許多爭議來。部分醫(yī)家因甘草在此方中的排列位置,堅持以甘草為君,如成無己云:“卻陰扶陽,必以甘為主,是以甘草為君。”《醫(yī)宗金鑒》亦云:“君以炙草之甘溫,溫養(yǎng)陽氣,臣以姜附之辛溫,助陽勝寒!倍蟛糠轴t(yī)家究因甘草性味平和,于溫陽助火劑中不應占主導地位,故應為佐使,起到調(diào)和姜附,使其性勿過燥的作用。
炙甘草究竟是佐使藥還是君藥呢?我的看法應該偏于君藥。但是,為什么是君藥?這個道理得說清楚。四逆湯是溫陽、壯火、逐寒、救逆之劑,這一點是有定論的。雖然我們前面提到過在太陰的階段抓住時機用四逆輩,具有防微杜漸的意義?墒撬哪鏈恼眠是在少陰及厥陰病里。這個時候陰寒很盛,不僅上中二焦的陽氣虧虛了,而且下元的陽也不行了。如果陰寒盛,而陽氣進一步虧虛,就很容易產(chǎn)生一個現(xiàn)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水寒不藏龍”。龍藏不住了,這個龍雷之火,這個生氣的來源、生命的根本就要飛越。龍火飛越起來會產(chǎn)生什么現(xiàn)象呢?這個時候盡管很寒,盡管陽很虛,可是卻會出現(xiàn)少陰篇通脈四逆湯證的“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龍火飛越此乃性命攸關之大事,此時尚有一線生機,就是看你的治療能否把飛越的龍火重新送回原位。為什么方書把四逆、通脈四逆這一類的方子稱為回陽救逆呢?所謂回陽就是使龍歸原位,所謂救逆就是使龍火不再飛騰。
補火的竅訣。陽氣虛衰,陰寒內(nèi)盛的人本該溫里、壯火、逐寒,本該用溫熱藥、用火藥?墒沁@個時候由于水寒,真龍不得安身,龍火已然躍躍欲越了。這個時候的狀況則如丹家所言,是藥水汞而非真汞,遇火即飛。所以,溫熱的藥,像姜附這類火藥下去,欲越的龍火飛潛得更快。為什么很多人陽虛的證候非常典型,可是一碰姜附就上火,就咽喉腫痛,就口舌生瘡呢?道理就在這里。因此,對于陽虛的病人,我們用溫熱藥,用一團火,究竟能不能起到真實的作用?究竟能不能讓這一團火溫養(yǎng)到下元,溫養(yǎng)到生命的根本,真正起到持續(xù)地溫煦作用,而不是遇火即飛,見火即炎,這便成為我們用溫陽、用壯火劑的一個十分關鍵的技術問題。
談到這個技術問題,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甘草,甘草在四逆湯中的作用是否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呢?記得小時候在農(nóng)村,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放牛或打柴,中午飯不能回家吃,怎么辦呢?就帶幾個紅薯或芋頭。等把牛趕到目的地,就先挖一些土塊起一座小窯,再拾一些干柴放到小土窯里點起來。等燒到小土窯快發(fā)紅的時候,就把柴都掏出來,然后將帶的紅薯或芋頭塞到土窯里,一腳將土窯踏平。到了中午肚子餓的時候,就去將踏平的小土窯挖開,等待你的就是香噴噴的、熱乎乎的一頓美餐。這樣燒出的紅薯或芋頭熟得又透,可是一點也不焦,比烤出來的還要香甜可口。孩時的往事雖已過去幾十年,可至今想起來還直流口水。
孩提時候的這件事對解決我們今天的問題會很有幫助,我們直接用這個火來烤紅薯,很可能紅薯的表皮已成炭,可里面還沒熟。而換成上面的方法,先將土燒“熟”,然后再用燒熟的土去煨紅薯,那煨出來的紅薯不但熟得很透,而且表皮一點也不焦。這就是土的妙用。
土的藏性可以將火的燒炎灼烈之性轉(zhuǎn)變成持續(xù)的溫煦作用,所以,火經(jīng)土的作用后,則既能溫物、熟物,卻不焦物、炎物。言至于此,明眼人就應該知道,四逆湯中為什么要用甘草呢?起的就是這個土的作用。土雖非火,可是卻能使火的作用真正落到實處,使火熟物而不焦物,使火溫物而不炎物。前面我們談到,陰寒內(nèi)盛,陽氣虛衰的時候,龍火、藥汞遇火即飛,可有了這個甘草,有了這個土,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就能使龍火回頭,使姜附發(fā)揮煦煦的溫養(yǎng)作用。由斯可見,四逆湯要想真正的發(fā)揮溫養(yǎng)的作用、回陽救逆的作用,炙甘草便是關鍵的關鍵。誠如《長沙方歌括》所言:“建功姜附如良將,將將從容借草筐!蹦軌?qū)⒌氖鞘裁茨兀慨斎皇蔷,當然是帥。所以,對于四逆湯中的甘草大家不要小看了,它實在是用溫熱?a href="http://m.zxtf.net.cn/yishi/" target="_blank">m.zxtf.net.cn/yishi/的一個關竅所在。很多中醫(yī)不敢用熱性的藥,一用病人就叫上火,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把握好這個關竅。
通過這些年的臨床,對上述問題的感慨越來越深。謹熟陰陽,無與眾謀。不少的醫(yī)生在用溫熱藥的時候,一碰到病人上火,就把持不住了,而反過來改用寒涼。很多的病人亦因吃一些油炸煎炒就咽痛、就長瘡,而自取寒涼。幾番折騰,便將一片大好河山糟蹋得不成樣子。無怪乎《內(nèi)經(jīng)》要說“謹熟陰陽,無與眾謀”。陰陽你謹熟了,陰陽你能了然于心,還怕什么上火不上火。就怕你陰陽不熟,腳跟不穩(wěn),那自然就東說東倒,西說西倒。
近治一咽喉腫痛月余的病人,已輸抗菌素半月,并自服牛黃解毒一類,咽痛絲毫未減。診時見扁桃體大,且滿布膿點,舌淡,邊齒印,苔薄白,脈雙沉細弱,口甚苦。察舌按脈,一派陰寒,故用抗菌、清熱杳無療效。以此咽腫非熱毒之腫,乃龍火沸騰所致。理當溫潛之劑方能奏效。然顧及“口甚苦”一證,還是有些投鼠忌器。思索再三,遂以小柴胡湯打頭,合鄭欽安習用之潛陽丹,藥用柴胡、黃芩、黨參、半夏、炙甘草、大棗、生姜、附片、砂仁、龜板、桔梗。處方五劑,以為必效無疑。誰知五天以后,病人復診,仍無點滴之效。再診舌脈,仍是一派虛寒,絕無陽證可言。乃毅然剔除小柴胡湯,純用溫熱之劑。藥用附片、砂仁、龜板、炙甘草、桔梗、熟地。附片用至60克,炙甘草用至24克。五劑以后,咽痛消失,膿點不見,扁桃體亦大大回縮?梢娔[痛的不一定是熱,化膿的不一定是熱,口苦的也不一定是熱。要在于通過四診,通過舌脈,鑒出陰陽。陰陽了然了,就能高屋建瓴,就能八九不離十。
一句真心話。諸位要是信得過,且聽我一句話,那就是抱定這個陰陽,朝于斯,夕于斯,流離于斯,顛沛于斯。果能如此,不出數(shù)年,包管大家在中醫(yī)上有一個境界。也包管大家能夠真正列入仲景的門墻。
現(xiàn)在很多人只知道苦寒能降火,滋陰能降火,如果用了苦寒,用了滋陰,這個火還是降不下來,他就沒招了。應該知道降火有多途。特別我們學習了太陰篇,知道太陰的開就是為了使這個火入里,就是為了使這個火收藏,就是為了使這個火能降下來,甘溫為什么能除大熱呢?其實就是著眼在太陰這個開機上。從太陰的開機著眼,也就能夠很好地理解四逆湯中甘草的重要作用,也就能夠很好地理解太陰篇的意義所在。太陰的問題就討論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