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某某,男,66歲,加拿大華僑。
初診:1995年2月2日。
病史:腹部脹大,足腫,體消瘦(體重減輕20磅),怠倦乏力20多天。
患者于1994年冬,吃禾花
雀后,
腹瀉三天三夜,身體突然消瘦,嚴(yán)重
脫水,虛弱,疲倦,
氣喘,臥床10多天,入香港瑪麗醫(yī)院留醫(yī)。經(jīng)輸血、抗生素及
白蛋白治療,病無好轉(zhuǎn),反而加重,無奈于1995年1月30出院。出院時之診斷:①心律過快COAP;②慢性氣道阻塞性疾。虎墼缙
肝硬化及貧血。病人已失去求生之信心,經(jīng)介紹來診。
診查:形瘦骨立,面目黧黑,唇暗,腹部脹大如鼓,足腫按之凹陷,時咳,
心悸,氣短而喘,口干缺津,舌嫩苔少,中有裂紋,脈細數(shù)澀。
辨證:病屬
臌脹(早期肝硬化)兼喘悸之證,此系脾虛不運,肝腎俱虛兼血瘀所致。
治法:健脾養(yǎng)肝腎為主,佐以化痰平喘,活血散結(jié)。
處方:
太子參30克、
云苓15克、
白術(shù)15克、
鱉甲30克(先煎)、
土鱉蟲6克(打)、川萆12克、
菟絲子10克、淮山24克、
楮實子10克、首烏12克、
蘇子10克、
白芥子10克、
甘草3克、云苓皮24克。
服藥三劑后,口舌生津,食欲漸生,胃納好轉(zhuǎn),精神體力有所好轉(zhuǎn),增強了治療信心。舌脈同前,治守前法。
處方:太子參30克、云苓15克、白術(shù)15克、鱉甲30克(先煎)、土鱉蟲6克(打)、川萆12克、
菟絲子10克、淮山45克、
楮實子10克、蘇子10克、白
芥子10克、苡米15克、甘草3克。
服上藥20多劑,體重增加10磅。照方繼服兩個多月,患者先后兩次請加拿大之肝病專家診查,肝功能均正常,未見肝硬化之指征。
三診:5月18日,患者面色有所好轉(zhuǎn),額部及下頜部仍色暗,腹已平軟無脹大,足腫消失,舌嫩苔白,脈虛大數(shù)。仍守前法治之。
處方:①太子參30克、鱉甲30克(先煎)、云苓15克、白術(shù)15克、川萆12克、楮實子10克、淮山30克、蘇子10克、
白芥子10克、菟絲子10克、
內(nèi)金10克、甘草5克。
并針對其10多年之心悸,擬②方如下:②花旗參12克、
麥冬10克、
炙草6克、
大棗4枚、云苓12克、白術(shù)12克、
法夏10克、
竹茹10克。
第四卷126上方①每天一劑連服5劑,接服②方一劑交替服。
四診:7月20日,患者已無何癥狀,但面仍有黯滯之色,舌嫩苔薄,脈虛。囑其未可停藥。
治守前法。
處方:仍予前診之①方去內(nèi)金改用
麥芽30克(此方一直服至9月份)。對治心臟病之藥,患者愿服其已服多年之西藥,故②方不用。
五診:9月26日,無何癥狀,已全天工作,舌嫩胖,苔薄,脈細緩。治守前法。
處方:太子參30克、云苓15克、白術(shù)15克、
萊菔子10克、白芥子10克、蘇子10克、菟絲子12克、麥芽30克、甘草5克、淮山24克、太棗4枚、楮實子12克。
[評析]本病中醫(yī)病名臌脹,西醫(yī)診斷為早期肝硬化,腹大而形瘦骨立,更兼心肺同病,病屬危重。根據(jù)“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dāng)先實脾”之論,再加上心與脾、肺與脾為母與子、子與母的關(guān)系,故論治始終以健脾為主,脾得建則四臟俱安。用蘇子、白芥子降氣除痰以治其喘,鱉甲、土鱉以軟堅化結(jié)活血養(yǎng)陰;肝腎同源,故以鱉甲、淮山、菟絲、楮實子、首烏等以養(yǎng)肝腎。患者口干津少,飲食不思,當(dāng)其服第一劑藥后,口舌津生,飲食漸增,此為“有胃則生”,足見方已對證。第一診之處方即鄧氏所擬的專治早期肝硬化的“
軟肝煎”加味。此例又一次證明“軟肝煎”對早期肝硬化有效。
-----------這個是國醫(yī)大師鄧鐵濤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集里面的案例分析
-----------最好能發(fā)點自己的臨床實案。
紙上得來終覺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