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與健康的關系,歷來被古今醫(yī)學家們所重視。古人早已通曉用心理學方法來激發(fā)病人的求生御病本能,調動病人內在的積極因素,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唐代《太平廣記》記載:京城有一位少婦外出途中誤食一只小蟲兒,從此每天感覺惡心、
腹痛,疑心小蟲兒在腹中吞食其臟腑而成疾病,反復就醫(yī)無效。請到名醫(yī)診治,名醫(yī)問清病因之后悄悄對其最親近的奶媽說:“當我用藥使她吐瀉時,你可立即用盆子接去倒掉,并聲稱親眼見一條小死蟲兒吐出!币烙嫸,這位少婦的病霍然痊愈。筆者在工作實踐中也曾遇。到類似情況。如患者女性,35歲,自述腹部包塊半年余。尤其是清晨顯著,有時可有跳動感。多次就醫(yī)未查出病由而疑慮忡忡,日漸消瘦。后來專程登門請筆者診治。查體除觸及前突的腰椎體及腹主動脈之外無任何包塊物。于是讓她觸摸筆者愛人及兒子的腹部,每人都有類似的“包塊”。回家后囑其用同樣的方法觸查其家人的腹部,大家都有類似的“包塊”,并向她說明這“包塊”的原因。從此疑慮消除,精神好轉,身體也逐漸健壯起來。
在錯綜復雜的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不可能僅憑個人的意愿去毫無阻礙地實現(xiàn)一切欲望。這就必然會導致心理矛盾的產生,甚至會形成各種病態(tài)心理,損害機體健康,這是產生心身疾病的重要因素。同時,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活動中,也逐漸形成了復雜的心理防御機制,以減少心身疾病的產生。
1、否認心理。這是一種幼稚的心理防御表現(xiàn)。如小孩子看見可怕的事物時用手把眼睛捂起來,自以為看不見的事物就不存在,以求得暫時的安全心理。
2、合理化心理。以自我安慰的方式以求得心理穩(wěn)定,避免或減輕心身疾病的產生。如當客人不小心打碎了用具時,主人常常說“沒有關系,破財消災嗎!”又如“失敗乃成功之母”,則是人們在失敗之后求得心理穩(wěn)定,利于健康的心理防御方式。還有人把坎坷一生的經歷或懷才不遇稱之為“命運的安排”、“天意”等,在心理上使無情的事實合理化。
3、轉移心理。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防御。當自身心理不平衡時,常對周圍的無辜者發(fā)泄──“遷怒”之后雖然心理有所平衡,但是常會誘發(fā)更多更復雜的心理矛盾。
4、直視心理。這種心理可產生兩種結果:其一是出現(xiàn)不可否認的痛苦和意外之后,雖然能正視它、承認它,但又無可奈何地任其發(fā)展或延續(xù),造成心理防御機制的徹底崩潰,使疾病和痛苦進一步惡化(如癌癥患者)。其二是對痛苦或意外災難能正視它、承認它、接受它,同時還積極想法彌補挽救或努力克服,使之不再惡化延續(xù)。后者是積極可取的心理防御機制。
對心身疾病的治療,應首先考慮針對病因治療。不同的原因或誘因,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療。心身疾病的癥狀雖然大多表現(xiàn)在軀體,但治療必須“治心”與“治身”相結合;颊邔︶t(yī)者的信任程度對療效影響極大。
-----------敢于直面自己真正丑陋的一面,才是真正成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