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初見點,須看顏色榮枯,一來遂覺,粗肥稀疏可必。初發(fā)如還鎖屑,繁密堪知,帶熱敷瘡,陸續(xù)出來雖甚密,猶為可救。一齊涌出,掀紅皮薄,縱稀疏未必全生。細細白頭如痘,必干枯后作內(nèi)攻;形啾啾紅點如丹,定干萎決成焦悴。勢粗肥蓬,頂點子不紅終白陷,頭尖皮薄,茱萸紋起定空漿。然嬰兒之肌肉不同,未可一例而斷。肌嫩則皮薄妖紅,黃瘦則痘成褐色,人黑皮粗,色必慘黯。更喜者,綻與有神,見點如珠如粟,而色澤神安所忌者,繁紅干燥,敷瘡,或紫或焦,而毛枯皮愿,是雖帶熱齊出,只恐密似針頭。縱然陸續(xù)出來,尤忌形如蠶種,如麩、如痞、如疹、如疥,根窠不立,腳地俱無。犯此數(shù)端,皆云不治。若夾斑如同蚊咬,惡烈勝似蛇傷,乃或螺師云電,此際差為可救。然未可即許其無妨,未熱先敷數(shù)點,俗名報痘。報后而熱久不敷,此痘便作疔看,先發(fā)塊而后發(fā)瘡,瘡名癡毒而必生,先發(fā)瘡而后發(fā)塊,塊名鬼腫以難瘥。避痘避于隱僻,眼胞唇肋必多兇。悶痘悶于要處,舌喉胸背而不吉。順不憎多,逆嫌一點。冷疔先見,諸瘡誰敢彰形。賊痘若生,諸痘不能灌汁;辨識若真,急宜剔破,里癥未平,毒雖出而毒猶在內(nèi),便調(diào)人靜身,雖熱而毒已在表。在內(nèi)者透肌發(fā)散,尤加解毒為良;在表者補兼發(fā)散,仍以安表為主。設使內(nèi)外癥平,此候不須過治。
夫痘瘡之期,止有一十四日,從自見點以至七日之內(nèi),如花之始蕾而發(fā)也。其氣日盛,如至七日之后,則氣斂而花謝矣。故服藥者,當于七日之前,日夜連服毋容姑息,借毒火之連行而充灌成漿自易也。若七日之外,治無益矣。蓋痘毒之在血氣,若糠 之在米也。惟氣血充足,運轉(zhuǎn)汛急。如篩米而運轉(zhuǎn)不停,則糠 不混于米,騰然起聚,自作一團,故血氣充足而周流,則毒亦不滯于榮衛(wèi)之中,自然及時灌膿收靨,決不潰肌損肉。惟只將皮肉紅色毒氣,收注窠囊而已。故明治者,必于見點之后,即服補養(yǎng)氣血。以助營運,推出之勢。奈何不知此理,僅以毒物發(fā)痘,嗟乎!以毒攻毒,勢難普勝,痘固出矣。若夫膿汁收靨之功,又非毒物之所能致,榮衛(wèi)既虛,不補而用毒峻發(fā),戕害中表,毒雖浮外,中內(nèi)空虛,藥力一緩,毒即內(nèi)伏,其可救乎。
凡熱日許,而痘便一齊涌出者,須問其數(shù)日之前,曾有熱否。如曾乍熱乍涼則從過期論,惟原未發(fā)熱,今才熱而便見者,此表氣虛,毒氣盛。榮熱衛(wèi)弱,腠理不密,或毒氣沖擊奔潰,衛(wèi)氣不能約束于外,是以其出太驟,治宜托里解毒為先,次即投以實表之劑,庶無癢潰爛之患。然有熱至五六日而始出者,亦須審其前因,內(nèi)傷外感否,蓋內(nèi)傷外感之熱,久而不去,則下陷合于腎中,感擊所蘊痘瘡之毒,亦有繼此而出,不可以作期論也。惟無二端之因,而久熱不去者,此理氣虛,不能驅(qū)逐,使之即出,以致毒邪留連。停伏于臟腑之間,或痘初少而日加多,是皆毒伏于里,里氣虛弱不能托之即出耳。并宜先用托里之劑,令其快出,次即補中而兼解毒,庶無陷伏倒靨之虞。然更有素實之人,皮濃肉密,是以毒氣難于發(fā)越。亦有其體素弱,是以風寒易感,以致腠理閉塞,氣血凝澀,故乃應出不出者,此尤不可不分別以治之。若治之而猶不出者,此毒壅伏于三焦,則不久而變生矣。至若腹脹便結(jié),煩躁不安,熟甚脈數(shù),當微下之。如點子隱隱在于皮膚之中,是已寒越在表,此又不可以處下也。
夫痘瘡氣勻即出快,蓋表氣勻,則衛(wèi)氣無滯,里氣勻,則榮氣無壅,所以發(fā)表之外,多用行在表在里之氣也。兼瘡出之時常宜和緩,如三春發(fā)生之氣,則氣血和暢,(自然易出易脹,易膿易靨。若偏于太熱,則壯火食氣,其氣益虛而不能行。若偏于太寒,則氣又凝澀而亦不能行矣。夫痘有稠密如針頭者,然稠密之處,又宜各分經(jīng)絡部位,所屬以別之。如額主心,面主胃,腹與于四肢主脾,脅主肝,兩眼主肺,下部主腎,肩背主膀胱,各隨見癥,急為清理,使里無壅滯,而便于后補也。蓋痘瘡多者,毒氣固多,治法本宜解毒,但多則氣血周貫不及,故又宜隨用大補,以助成其膿血,蓋氣血充足,足以化毒領(lǐng)載,則毒受所制,雖密何畏,但不宜密于經(jīng)絡要道耳。
凡看痘瘡,有先密后疏者,此夾疹夾斑也。初出看時,一片紅點難以分辨,至起發(fā)時惟痘獨在,故先似密而后疏也。有先疏后密者,此有一順一逆,書曰∶輕者作三四次出,大小不一等,故先似疏而后漸密,此順痘也,吉。若初看時,只面上胸前三五處,顆粒模糊,腳根腫硬,待至起發(fā),則一齊涌出,故先雖疏而后尤密,此逆痘也,兇。陸續(xù)出者,正氣充足,毒氣輕松得以拘束也。一齊出者,表虛毒盛,不能約束而任其奔潰也。然裹束于外者脾也,脾虛則易破。充拓于里者,氣也,肺主氣,肺虛則不能起發(fā)。榮于根腳者血也,肝主血,蓋肝虛則不能榮潤,血之源者木也。
腎主水,腎虛則干枯黑陷,癢與痛者,心也。心主火,火實則痛,火虛則癢也。)
凡治痘而察其初發(fā)部位,則預知其輕重吉兇。左頰屬于肝木,右頰屬于肺金,正額屬于心火,下頦屬于腎水,鼻屬于脾土。正額者,太陽脈之所會。唇頰者,陽明脈之所經(jīng)。兩耳后兩旁,少陽脈之所過。夫痘為陽毒,故隨陽而見于面也。然陽明胃與大腸,積陳受朽,氣血俱多,故先于口鼻兩旁,人中上下,兩腮年壽之間,先出先漿先靨者,吉。若太陽則水火交戰(zhàn)之處,少陽則水火相并之沖,如先出先漿先靨者,兇。更夫頭者,諸陽聚會之處,兩賾頰五臟精華之府咽者,水谷出入之道路,喉者,肺脘呼吸之往來,胸腹者,諸陽受氣之地,為心肺之所居,五處俱要稀少。若頭額多者,謂之蒙頭;頸項多者,謂之鎖項;胸前多者,謂之瞞胸。蒙頭則視聽發(fā),氣化絕鎖項則內(nèi)不出。外不入,瞞胸則陽不清,神失守,唇軒先見者,則脾土受傷,兩頰兩頤,稠密成片,或如涂朱,則肝盛克脾,八九日當作滑泄,而瀉青不食,乃成險候,故并不宜多也。惟其四肢。如卒伍卑賤,不足重輕,則雖多而無妨,以上諸癥俱要解毒清熱,疏通榮衛(wèi)表里,必使血活氣勻,庶可無干枯焦黑之變。然觀上可以知下。如印堂之下,應心胸,鼻下應背部,兩額應兩腰,兩頤應兩眼額上之稠密,即可知其下矣。
天庭穹窿之地,名赤帝門∶氣窩天突穴名肅殺門;眉心一帶上下寸地名五將門;胸膛名炎車門;眼下絲竹淚堂名青陽門;兩手掌心名正離門;臍封之處,脾經(jīng)所注名黃帝門;兩耳竅圈,名玄武門。
夫痘有氣血之盛衰,有形色之輕重,形屬于氣而色屬于血也。如初出點,若蚊咬滯而不起,雖起塌沽皮薄而軟斜。若無面唇先腫,小者稠密,大者平陷,此皆氣虛形重也。如小而高聳,根斂圓凈,先出先長,日見活動,光間不燥,堅實礙指,頭面稀疏,飲食不減,此皆氣旺形輕也。如初見頂,若火刺紅而干,枯紫而昏暗,夾斑帶疹,白而枯澀,黑若塵鋪,此皆毒滯色重也。如初出淡紅,漸覺明亮,四五日間,頂若水白,根窠紅潤,此皆血活色輕也。亦有痘色紅紫而近黑黑如烏羽,而有沙眼摸過轉(zhuǎn)色者,猶有血活之勢。如無雜癥,庶或可救,若黑如炭者,此血死不可治也。形乃氣之充,色乃血之華,形貴瘡皮濃硬尖圓起發(fā),若皮薄平塌者,為兇。色貴光明潤渾,根窠紅活,若慘暗昏黑者,為危。然形起發(fā)而有變者,由色不明潤根不紅活耳。如色光渾紅活,雖平塌亦可治焉,然猶有圈紅、哄紅、鋪紅之別圈紅者,以線淡紅堅附根下而無散走之勢,吉之兆也。哄紅者,血雖已附而色隱隱出部,險之兆也。鋪紅者,痘色與肉不可分,平鋪散漫、兇之兆也。夫根窠者,血之暈,膿者,血之腐,故六日以前?锤。若無根窠,必無實膿。六日以后,?茨撋,若無膿色必難收靨,此必然之勢力。
夫天體圓而清浮,地體方而重濁,然痘潛伏乎?腎體干元以化生,是以得天健運之功,形圓而高聳,日長一日者順藥品數(shù)據(jù)也。如氣不足,則不能逐毒出表,治者復味其理,重用解肌攻托,乃乘腠理之空虛,以致奔潰,一涌而出一粒化為十粒,十瘡合為一瘡,既失圓暈,如天之象,遂成歪斜扁潤之形,皆正氣不足,人力妄攻之所致也。故貴治者,務審氣風表里虛實所因而調(diào)之,正氣得力,邪無可容之地矣。榮衛(wèi)合德,形色各得其正矣。如以力服眾,莫若以德服人也。故《玉髓》云∶上等者,有疊珠形焉。陰陽合辟,而得化機之正,營衛(wèi)交養(yǎng),而無拂逆之憂。有盤珠形者,根窠圓而渾而無牽連膠繹之虞體,色潤澤而有震起鼎峻之勢。有流珠形者,形雖細小而氣血歸附,無交并鈞連之患,體固繁密而真元培聚,絕梟紫灰塌之兇,此三形者,痘中之翹楚也。其次有游蠶形者,天元散溢而位不歸于一,梟毒恣橫而形自聯(lián)于象。有 窠形者,氣血勿克以充裕,而yin毒交結(jié)于一處,無大無小,合聚以成其群者也。又有瓜子形者,氣雖散而勿離其位,血雖馳而勿匿于邪也。有箭頭形者,形狀于尖歪而不聯(lián)不并,體失其和平,而無均無槐者是也。又有疊錢形者,元氣戕賊于內(nèi),梟yin妄參于外,遇隙而奔,倚多為鄰者也。下此而有蛇皮斷者,六氣色而群梟食于中宮,百邪集而一鵠不知所止,痘之最兇,而死在旦夕者也。有蠶布種者,密比而無間隙,按之莫得其實,連片而無點數(shù),視之而不見其形,此名為葉痘而十死一生者也。然包血成形者,氣也。故形失尖圓飽滿者,當責之氣,附氣成暈者,血也。故色不名譽潤渾者,當責之圖。
疊珠形
疊珠痘圖 ps98a32.bmp (缺)
訣曰∶天元不散,陰陽無聚,不偏不離,出類拔萃。
流珠形
流珠形圖 ps98a33.bmp (缺)
訣曰∶渾然中處,如星綴麗,通經(jīng)合絡,無巨無細。
覆釜形
覆釜形圖 ps98a34.bmp (缺)
訣曰∶邪炎沖逆,妄居高位,聯(lián)絡鉤環(huán),形多瑣碎。
瓜子形
瓜子形圖 ps98a35.bmp (缺)
訣曰∶氣不能充,血不能融,體失真正,囊房半空。
疊錢形
疊錢形圖 ps98a36.bmp (缺)
訣曰∶三四疊錢,六七游蠶,若不椒皮,猶可保安。
蠶種布形
蠶種布形圖 ps98a37.bmp (缺)
訣曰∶如蠶布種,隱隱皮間,臨期六七,命赴黃泉。
盤珠形
盤珠形圖 ps98a38.bmp (缺)
訣曰∶氣衛(wèi)而榮,象合干元。正大光潤。造化豁全。
游蠶形
游蠶形圖 ps98a39.bmp (缺)
訣曰∶元氣既漓,集毒橫暴,見隙成群,不由原道。
窠形
窠形圖 ps98a40.bmp (缺)
訣曰∶真元已成,梟毒盤結(jié),根窠暴脹,灰煤蛇蝎。
箭頭形
箭頭形圖 ps98a41.bmp (缺)
訣曰∶化機拂逆,孤高泛溢,鉤聯(lián)泡起,灰煤慘戚。
蛇皮斷形
蛇皮斷形圖 ps98a42.bmp (缺)
訣曰∶蛇皮斷狀,如疹無尖,真元已散,九日歸泉。蛇皮替種,本無治法,惟在見點,有攢簇不成顆粒之象,速用清解攻托,令郁遏之氣得伸。
此即分消之法,庶密甚者可少疏,細甚者可少長,急宜早治。若遲旦夕,毒有定候,便難治矣。
初出一點血,形色未分純,陰之象也。蓋血初載毒犯上,循竅而出,未受陽制,然其體立矣。次變而陽始會,陰氣能定位制下,是以氣形于中,血周于外,其中稍有徽白而外則淡紅如故,然血盛之勢未降而屬徽陽之象也。更變而氣尊于內(nèi),拘血化毒,氣和血就,尊卑道正而乃根窠圓混,其中之白漸大,外之淡紅漸細而屬微陰之象也。再受而為血收氣足,毒化成膿,其中之血既充,遂乃圓滿結(jié)實,白轉(zhuǎn)為黃,紅暈俱化血,毒兩降而屬純陽之象也。然是毒也,雖有巨細稀密之殊,而百千形狀皆類乎一者性也。惟其變態(tài)不一者情也。性出于陰陽,情可化也。性豈人力為哉!故其加治。凡陰始交陽之際,陽交陰會之初,夏膚之象未分。若非圣于醫(yī)而知虛實寒熱者,不可輕易下劑,恐其藥性紊亂,氣血交會之機。若氣始定位,血初歸附,各能順識,亦何藥焉,惟茍失其正,則宜治矣。調(diào)其血氣之紫,便得交會之妙,自能逐毒成功而無咎矣。
(內(nèi)有未備者悉具總論痘要門參看)
夫疹由心熱,斑由胃熱,斑乃血之余,有色點而無頭粒者也。蓋痘自臟而出,其勢迅速,血熱毒盛之痘,則血太過而氣不及衛(wèi)氣疏缺,不能密集脈絡而致太過之血,任其三焦浮游之火而發(fā)為斑,是以夾毒上浮矣。然至痘毒出齊,則內(nèi)必虛,內(nèi)虛則斑從內(nèi)解,不解當以輕劑散其火邪,兼活血解毒之藥。凡在初多用表散,在后宜用解利,伺其斑退血附,即用補藥,以防其損陷之患。然有色赤如火者,乃毒滯不能宣發(fā)也。更有或結(jié)痂而發(fā)者,是余毒熱盛,煎熬肉分,其斑必爛,當用解毒,爛處以生肌散傳之。凡紅斑易退,紫斑稍難,藍斑黑斑熱毒亢害已極,不可治也。夫瘡出而斑退者,吉;虬咄硕彸鰣詫嵳,亦吉。否則,皮膚斑爛,瘡易瘙癢。如赤斑成槐,其肉浮腫結(jié)硬者,又名丹瘤,其毒最酷每有瘡未成,就此先潰爛,多不可治?傊,斑疹必須令退,使痘獨成為妙,否則,氣血重耗,臟腑俱病矣。
夫痘毒麻毒所屬不同,痘毒出于臟,麻毒出于腑。蓋自孕成之初,先有臟而后有腑,臟為積受之,地腑為傳送之所。臟屬陰,受毒為最深;腑屬陽,受毒為差淺。痘之發(fā)觸于天行時氣,疹之發(fā)中于時氣風寒,本非尋常并發(fā)者,蓋因痘出之際,毒趨百竅,被風寒阻塞腠理,是以血熱壅遏,擊動府毒,因乃并出,是皆不順之候。如痘稀疏,可以升麻湯解之,疹散痘出,其勢自順矣。若痘太盛,則其疹雖解,殊不知氣血已受虧于前矣。誠恐氣弱血傷,不能始終以化其毒,是尚未可議其有生也。然痘當從外解,疹當從內(nèi)解,麻疹之發(fā),輕而勿解。若有不解者,乃為內(nèi)熱而外中風寒之盛也,治法惟宜輕表涼內(nèi),切勿汗下妄施,表輕則肌松而邪散,內(nèi)涼則血和而毒透,驟汗則氣泄而亡陽,迅下則里虛而毒陷。然麻疹多屬于肺,故嗽而始出,起而成粒,勻凈而小,兼陽氣從上,故頭面愈多者為佳,治宜升麻葛根湯,小柴胡湯,重則麻黃湯,以表散為主,疹散而痘得單成為妙。若如此而不散,則肺氣既傷,肝榮亦損,兇之候也。若夫丹疹者,多屬于脾隱在皮膚之間,或成塊而赤,或云頭而突,多起于手足身背之間。發(fā)則多癢,或有麻木,是兼濕痰之殊,色紅者,兼火化也。總之,浮游之火,壅血散漫于皮膚耳。治宜先以輕劑散火,兼用涼血解毒之藥,然痘內(nèi)而夾丹疹者,可不必治之,但以托痘為主,痘出而此自淡矣。
痘有夾凡瘡而出者,則肉分空虛,痘集必密,且血氣為瘡所奪,勢必干枯黑陷。痘多不能起發(fā)成漿,或熱毒結(jié)聚而為疔者有矣,須急連服內(nèi)托,大為涼血補血以濟之外,以珍珠細末胭脂涂敷瘡處,恐瘡黑蔓延,痘亦變黑也。
夫痘初出時,腹中常宜寬舒者,為里無邪也。若腹脹者,是毒氣聚于腸胃,不能發(fā)出,或少發(fā)出,而反伏入也。甚者,氣喘發(fā)厥,瘡無血色,或變紫黑,多致不救,治法則當升發(fā)解利,使毒氣上下中表分消。大便秘而脾熱生脹者,瀉之小便,赤而胃熱,生脹者利之。若腹脹瀉渴,氣促體倦,手足并冷,發(fā)噦自利而腹脹者,此脾胃虛寒也,宜溫補之。身熱脈數(shù),大便不通,煩燥作喘,大渴面赤,譫語不安而腹脹者,此熱毒壅遏也,當急下而兼表暴之。若因熱毒,正發(fā)為冷所遏,是以陰陽不和,冷熱相搏,毒不發(fā)泄,以致腹中虛鳴,二便自利,其脈則微手足俱冷,飲食不進者,則加暖劑以攻托之。若因乳食停滯而腹脹者,則于升發(fā)解利藥中,加消食之劑兼所傷之物,審其寒而施治之。若出太盛而面黃,大便色黑,煩燥喘渴腹脹者,此有瘀血在里也,宜于清熱涼血劑中,加桃仁紅色之類,以消之。至若目閉神昏,口氣臭甚者,則血氣以離毒已內(nèi)潰,不可治矣。
夫痘之來也,隨火而至,是以常多迫血妄行,血亦隨火而動。若陽絡傷,則從上焦而出,為衄為嘔。若陰絡傷,則從下焦而出,為溲為便。若陰陽俱傷,則上下俱失,或從瘡間而出者有焉。然失血后,而多睡不醒者,何也?蓋心為血之主,血失則心之神昏,而失其虛靈之性矣,諸失血惟鼻出者,可治,其余皆絕癥也。
(碎錦)
一痘潮熱三四日而后出者,是血氣充足,毒少難于感動,如灼火難燎,其痘必稀而易愈。有始熱半日一日即出者,由血氣怯弱,毒多易于感動,如烈火易焚,其痘必密而難痊。初出三五相連而細者,必密。單見形而肥者,必稀。
一熱一二日而見點,眼眶不腫,二便如常,脛不軟唇不浮,兩頰不模糊肌肉不浮腫者,吉。
一痘出稀疏,表里便涼,則毒必輕,兼大小磊落分明,不相粘連者,則托里解毒之劑,宜略飲之,以助其起發(fā)。灌膿收靨,如出太密,粘連模m.zxtf.net.cn/zhuyuan/糊,則難出而其毒猶盛,則托里解毒之劑,宜多飲之。以防其陷伏癢塌黑靨之變。若遍身雖是模糊,獨面上喉頸胸背之處,稀朗分珠者,可治也。
一凡痘疹一色者,善。若二色三色相合而作者,兇。
一先吐而痘見即止者,吉。有大吐而變兇者,胃敗不能逐毒也。
一目光精彩,神映了然,口唇紅活,而無燥白色者,吉。
一痘作二三次出,至三日后手足心方始出齊,頭面背稀少,摸之堅硬,根窠紅暈,大小不一,肥滿光澤,痘肉紅白分明,勢如筍出土形,朝暮易眼者吉。
一凡先于骨處見點而稀者,必吉。若于軟肉無骨處,先見點而密者,必兇。但忌頭額者,以毒盛而妄參陽位也。
一涼而復熱,熱而復涼,連棉數(shù)日,然后從口角顴骨之處三兩成對報點至三四五日出齊者,順之兆也。
一看天道太陽方廣,二看頸項,三看胸背,四看谷道之所,五看地閣,六看肚臍,七看兩手脈處,如數(shù)地俱稀少者,吉。
一痘初出,頭焦帶黑,或色紅紫,慘黯不明,譫語狂亂,大熱不退,煩渴飲水者,此毒在血分,為血熱毒盛之癥也,宜急涼血解毒表托為主。大便秘結(jié)者,宜微利下,清解升托,如不急治,則黑陷不救。
一痘初出,色白皮薄而光,但根窠微帶一線紅色者,此毒滯氣分,為氣虛不足之癥也,治宜急以補氣調(diào)榮為主。如不急治則后癢塌而死,初出痘瘡,惟此血熱氣虛二證而已,此時急宜治之,必待白轉(zhuǎn)紅活,黑轉(zhuǎn)淡紅,根窠明潤,瘡皮堅實,能食二便如常,則起脹灌膿收靨,一路無余恙矣。
一周身勻稱,惟咽喉獨密者,名曰纏喉,宜急清肺利咽為主,防至八九日間,水嗆不食。
一自見點之后,身熱終不退者,是毒氣太盛也。始終宜用清解。
一出二三日,身熱不退,是以血耗而根窠無紅暈者,宜用當歸活血散,內(nèi)加酒炒苓連。
一初出而胸前稠密者,急與消毒清火。
一放標漸多,兼見紅斑而痘干紫不起,頂不礙手,身熱氣粗者,宜急清胃化斑表托。
一初出灰白,頂陷不起,或起不礙手,根窠不紅活,身涼而靜者,此虛寒癥也。如身涼而痘灰白不進飲食,或嘔吐腹脹,寒氣上逆,或泄清水而手足厥冷者,此純陰之癥也,治宜大為溫補。
一手指頭上先見者為肝甲痘,可治。
一谷道中先見者為闌門痘,可治。
一沿眼邊先見三四點者,為攢眼痘,可治。
一小便兩邊先見者,為囊眼痘,可治。
一頭上兩角先見者,為日月角痘,可治。有頭上先見為數(shù)粒,中有一粒極大深爛者,名尿毒痘,急宜挑破以汕胭脂和珍珠細末封之,必待膿成毒化方可脫去,否則,復聚成穴,血氣為其所奪,諸痘難長矣。
一凡起勢雖密。如根腳自分太陽稀少,周身無成塊之形,而色不干紅者,雖多可治。
一根盤已具,如頂未起,肌未松者,急與透托。有一等白痘似粉,有盤有頂而軟肥者,宜大補氣血。
一痘白肉紅者,固系氣虛,不能拘血,亦因火熱游行于表,故宜涼血以清肌表之熱,切忌歸芎升散之劑。
一痘內(nèi)黑外白者,是毒在里宜解毒湯以清里。如內(nèi)白外黑者,是毒在表,宜升麻湯以散表。
一痘出完而熱甚氣滯,其皮肉腫亮者,是毒氣在內(nèi)也,宜急內(nèi)托,遲則其毒內(nèi)攻而死。
一因夏月暑氣熏炙,以致煩燥發(fā)渴而出不快者,宜用人參白虎東加減服之。
一因各月寒氣所侵,以致肌膚粟起,鼻塞聲重,咳嗽而出不快者,宜參蘇飲加減服之。
一因邪氣所觸而出不快者,宜用十宣散加減服之,外用乳香芫荽焚燒,以辟其氣。
一因勞力在前,元氣虛弱而出不快者,宜補中益氣湯主之。
一因吐瀉,胃虛不食而出不快者,宜理中湯主之。
一便結(jié)口渴而出不快者,是內(nèi)有實熱也。若便利口渴而出不快者,是內(nèi)有虛熱也。若便利口不渴而出不快者,此內(nèi)有虛寒也,宜細辨之。
一見標一二日,喉痛眼紅唇腫者,此肝肺胃火旺也。如痘色氣血交會者,宜急清解治之可愈。若色慘暗干紅,則氣血離散,七八日內(nèi)必至鼻孔出血,不可救也。
一有色,若灰桃顆粒肥大。若按之硬手者,則紅活可期,尚可救也。
一發(fā)熱一日,忽然壅出,形如蠶種,灰白稠密,身熱腹脹,瀉渴不止,頭溫足冷,及色紫黑干枯者,死。
一初熱即見點于太陽、太陰,額角、發(fā)際、印堂、司空、天庭、方廣之處,其色紅紫,目紅唇裂,痰鳴聲啞者,是氣滯血凝,妄參陽位也,不治。
一唇上見痘者,不治。
一牙床見痘者,不治。
一初起全不起頂,形如湯泡火燒之狀者,是氣血兩敗,必九日后癢塌而死。
一痘已出而熱一遍又出一遍者,不治。
一連肉紅紫一片,臉如桔皮,不分肉地者,死。
一自腰下見痘,腰上不見者,不治。
一痘色白而皮薄,光潤易破,根窠全無紅色,三五日即長如菜豆大者,此痘決不灌膿,久后則成一包清水,擦破必死不可因其好看,妄與下藥。
一初出頂陷,中有黑點。如針孔者,不治。
一周身勻稱,獨口唇細密看,名曰鎖口,須防九十朝,不食發(fā)熱而死。
一有獨于三倉多者,多曰縵胸,須防九十朝,失聲腹痛,切牙而危,一有獨多肩背者,名曰攀肩,夫腳下涌泉穴肩上肩井穴,乃暗水潛行之道。凡津液潤布于皮膚之內(nèi)者,皆此井泉之水而以腎為原也。毒盛于此,水道絕矣。且五臟皆附于背,背上太密,臟氣傷矣。故須防發(fā)熱作啞燥渴而死。
一起勢不多,根腳肥潤,色青與白,熱盛神昏者,名曰反腳,三朝五日必死絕。
一初出先于天庭方廣太陽之處,見標一粒,突起光亮好看,少頃又即陷沒者,此名賊標,猶賊之欲陷其城,先以奸細探之也,決死之癥。
一初熱腰痛,及報點而猶大痛不止,標如蠶種,面赤氣粗,煩燥昏亂者,主五六日,必口中大臭,身出紫黑斑點,或口唇青黑,舌上發(fā)疔而死。
一胃熱發(fā)黃,狀如桔色而下利者,死。
一囊上兩邊先見痘者,后必黑陷。
一點火照看,天庭、百會、巨關(guān)、人迎等穴之處,如有紅點斑而在皮膚內(nèi)者,出必重也。
一發(fā)熱未透而即報點見標,已而復沒不見,既而又出又沒者,謂之弄標。蓋痘痛熱透,則肌膚通暢自然易出,今熱不透,則地皮未熱,故隱而又出,出而復沒,氣血衰弱之甚,無力發(fā)泄,故也。必為難治。
一痘疹俱極稠密而疹又不先解者,此名狩痘不治。
一痘未出而身有紫紅色斑,或有數(shù)點黑斑,鼻血昏沉,身熱煩悶者,死在三五日之間。
一手足面部俱出而身熱煩燥不退,耳輸耳背獨無者,兇癥也。
惟周身稀少,紅活滋潤,標粒分明耳,上下出者,無害。
一痘至三四日,腳酸不能立者,兇。
一痘出時,譫語狂言。如見鬼怪,好飲冷水,其斑先從腰眼而起者,不治。
一發(fā)青斑黑斑如痣,及肌肉有成塊青黑者,即時而死。
一肌肉里,如被杖者,不治。
一初出身有斑點,嘴唇崩裂,或腫,口出臭氣者,此胃爛發(fā)斑也,不治。
一舌卷囊縮者,死。
一凡先發(fā)無名腫毒而后出痘者,十有九死。
一初出吐瀉不止,蛔蟲從口鼻大便中出,而不進飲食者,死。
一遍身紫泡,刺破出黑血者,死。
一痘稠密陷伏煩燥,狂叫,口中腥臭沖人者,此邪火煎熬,肺爛胃敗也。必變失聲干嘔喘促七日而死,《經(jīng)》曰∶肺絕者,七日死。
一痘出陷頂而臍窩內(nèi)有瘡者,百無一生,此腎經(jīng)痘,主寒戰(zhàn)切牙而死。
一痘出譫語不止,昏睡不食手足厥冷者,死。
一起勢因循,面多青色而不熱者,危。
熱透三朝痘見形,此為常候不須評,過期不及多乘氣,論治先分虛實因。
數(shù)日蒸蒸出不齊,竟行疏發(fā)莫生疑,按方加藥觀瘡勢,表里平和痘本稀。
痘出常須令氣勻,更宜和暖氣如春,氣勻出快無壅滯,偏熱偏寒氣不行。
頭面呼為元首尊,咽喉緊隘似關(guān)津,莫教蒼子多稠密,鎖項蒙頭總不應。
胸前頭面總宜疏,手足雖多不用憂。若是周身都密甚,卻愁氣血不能周。
初出形來艷色嬌,定知皮嫩不堅牢,溶溶損破添愁緒,個個成漿喜氣饒。
痘瘡初出解咽喉,喉痹咽瘡毒火饒,只恐后來封管簽,挫喉聲啞治徒勞。
若恐斑瘡入眼中,古方獲目有神功,眼多 淚睛多赤,急瀉心肝免毒攻。
點擊查看:<<馮氏錦囊秘錄>>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