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正常和發(fā)生了適應性改變的、損傷的死亡的細胞之間,在結構和功能上往往并無截然的界限?蓮托缘暮筒豢蓮托缘母淖冎g,也常難以截然區(qū)分?傊,這些過程都是逐漸過渡的。至于一個刺激究竟會引行細胞的適應性改變、損傷還是死亡,也只有待其作用一定的時間(潛伏期),細胞和組織出現(xiàn)明確的結構變化以后,才能從形態(tài)上加以判斷。這段潛伏期的長短不僅決定于刺激因子的性質和強度,還取決于受累細胞和組織的種類。例如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特別是神經(jīng)節(jié)細胞對于缺氧的耐受能力就遠不如結締組織細胞,也不如肝、腎、肺等器官的實質細胞。常溫下大腦缺氧后尚能復蘇的時間極限為8~10分鐘(大腦殼核又比其他部位如腦干核團更為敏感),肝通常為30~35分鐘,腎為60~180分鐘,肺約為60分鐘(支氣管上皮約為90分鐘)。醫(yī)學 全在.線提供
當然對于細胞損傷的觀察又和所用方法的靈敏度和分辨能力有關。例如在肝缺血時,5分鐘后即可從生化上證明其氧化磷酸化過程明顯降低,而最初的結構改變如內質網(wǎng)、線粒體、細胞膜等亞細胞結構的改變,則約在缺血15分鐘后才能在電子顯微鏡下檢見,但這些改變通常還是可復性的,只要在30分鐘內能恢復血流灌注,則這些改變仍可恢復正常。然而此時在光學顯微鏡下,一般尚不見明顯的改變。只有當缺血持續(xù)達30分鐘以上時,細胞的損傷才達到不可復的程度,并趨于死亡。但也要在缺血達2小時以后才能在光學顯微鏡下檢見肯定的細胞損傷。當然,肉眼觀能檢見的改變還遠遠在此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