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相額爾
|
漢語拼音 | GANCAO
|
拉丁名 |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罕達1m。根莖圓柱狀,多橫走;主根甚長,粗大,外皮紅棕色至暗棕色或暗褐色。莖直立,稍帶木質(zhì),被白色短毛及腺鱗或腺狀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托葉披針形,早落;葉片長8~24cm,小葉5~17,小葉片窄長卵形,倒卵形或闊橢圓形至近圓形,兩面被腺鱗及白毛,下面毛較密。總狀花序腋生,較葉短,花密集,長5~12cm;花萼鐘狀,長約為花冠的1/2,萼齒5,披針形,較萼筒略長,外被短毛及腺鱗;花冠淡紫紅色,長14~23mm,旗瓣大,長方橢圓形,先端圓或微缺,下部有短爪,龍骨瓣直,較翼瓣短,均有長爪;雄蕊10,9枚基部連合,花絲長短不一;花藥大小亦不等;子房無柄,上部漸細成短花柱。莢果扁平,多數(shù)緊密排列成球狀,窄長,彎曲成鐮狀或環(huán)狀,密被絨毛腺瘤,黃褐色刺狀腺毛和少數(shù)非腺毛。種子2~8,扁圓形或腎形,黑色光亮。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分布于青海、甘肅、內(nèi)蒙古、寧夏、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等省區(qū)。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向陽干燥的棕鈣土,含鹽分較少,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鈣質(zhì)草原。在河岸沙質(zhì)土生長良好。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花期6~7月,果期7~9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秋季采挖,除去莖基、枝叉、須根等,截成適當(dāng)長短的段,曬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曬至全干。
|
藥用部位 | 以干燥根及根莖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根呈圓柱形,長25~100cm,直徑0.6~3.5cm。外皮松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zhì)堅實,斷面纖維性,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huán)明顯,射線放射狀,有的有裂隙。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異。 顯微鑒別:根(直徑1~2.5cm)橫切面:木栓層有多層細胞組成,外側(cè)數(shù)層呈紅棕色。皮層韌皮部及木質(zhì)部中均有纖維束存在,纖維束四周的薄壁細胞中常有草酸鈣方晶,形成晶鞘纖維;偶有少數(shù)分泌細胞內(nèi)含紅棕色樹脂狀物質(zhì)。韌皮部由纖維束、薄壁細胞及篩管群等交錯排列而成,初生韌皮部的篩管多已頹廢作條狀。射線稍彎曲常成裂隙。束間形成層不明顯。木質(zhì)部導(dǎo)管形大,直徑約180μm,常單個或二、三成群。部分薄壁細胞中有少數(shù)紅棕色樹脂狀物質(zhì)。薄壁細胞中大多含有淀粉粒。 粉末鑒別:淡棕色。淀粉粒眾多,大多為單粒,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3~12~20μm,臍點呈點狀。晶纖維易察見,方晶大至30μm。纖維碎片眾多,成束或分離,直徑約15μm,胞腔狹窄,無孔溝。具緣紋孔導(dǎo)管帶黃色,往往呈碎片,稀有網(wǎng)紋導(dǎo)管。不去木栓層的粉末,木栓細胞呈多角形,紅棕色。有形狀不一的棕色塊狀物。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含有甘草甜素(glycyrrhizin)6%~14%、甘草苦(glycyrramarin)、甘草甙(liquiritin)、異甘草甙、甘露醇、葡萄糖、蔗糖及淀粉等。
|
理化性質(zhì) | 理化鑒別:取本品粉末0.3g,加鹽酸1ml,與氯仿15ml,加熱回流1小時,放冷,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甘草次酸對照品,加無水乙醇溶解制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苯-醋酸乙酯-冰醋酸(10:20:7: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磷鉬酸乙醇溶液,在105℃烘約5分鐘。供試品溶液在與對照溶液相應(yīng)位置上,顯相同的斑點。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1.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①有鹽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鉀鹽或銨鹽、甘草次酸均有去氧皮質(zhì)酮樣作用;②糖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甘草具有糖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并能顯著增強和延長可的松的作用,甘草及其有效成分能使尿中游離型17-羥皮質(zhì)醇排泄增加,結(jié)合型減少,并可抑制垂體釋放黑色細胞刺激素(MSH)。 2.有抗炎及抗變態(tài)反應(yīng)的作用: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可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氣喘,過敏性及職業(yè)性皮炎。油膏用于皮膚及眼耳鼻喉科的炎癥及潰瘍。 3.對消化系統(tǒng)的作用:對實驗性潰瘍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直接吸收胃酸并能抑制胃酸分泌量,效力為硫酸阿托品的1/200,但有報道甘草對正常人及胃酸缺乏者能增加胃酸分泌,而酸度高者則能使之暫時下降。 4.解毒作用:甘草甜素、甘草煎劑能明顯降低士的寧的毒性及死亡率,能解除急性氯化銨中毒,能預(yù)防吡唑酮類salpirin的急性致死性毒性,能顯著降低組織胺、水合氯醛、烏拉坦、可卡因、苯砷、升汞等的毒性,對河豚毒、蛇毒有解毒作用,能解除白喉毒素、破傷風(fēng)毒素的致死作用,對四氯化碳、四氯乙烯及酒精引起的動物肝傷害有保護作用。甘草對阿托品、毒扁豆堿、嗎啡、銻劑中毒則無效,對麻黃堿反而增加其毒性。 5.鎮(zhèn)咳作用:一般甘草口服后,能覆蓋發(fā)炎的咽部粘膜,減少對粘膜的刺激,從而發(fā)揮鎮(zhèn)咳作用。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性平。
《味氣鐵鬘》:性平,化性涼。
《甘露之滴》:味甘。
《形態(tài)比喻》:味甘。
《藏藥配方新編》:味甘,性平。
《新編藏醫(yī)學(xué)》:味甘,性平。
《藏醫(yī)百科全書》:味甘,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肺熱。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治肺病、脈病。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6~9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六味大黃湯:大黃150g,水柏枝150g,冬葵果100g,甘草100g,大青鹽125g,干姜50g。粉碎成粗粉,混勻,即得?芍蚊{肋疼痛、腹脹。用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肝胃病。水煎服,每服5g,每日2~3次。 方二:十三味牛黃散:熊膽、余甘子、紅花、哇夏嘎、叢菔、甘草、牦牛角、紫草、紫草茸、茜草、短管兔耳草、牛黃、紅耳鼠兔糞膏各等份。以上共研成細粉,混勻,即得。有涼血、止血之功效,用于吐血、便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不止以及九竅出血等癥。 方三:血騷普清散:寒水石850g,紫草850g,藏木香130g,牛黃10g,余甘子350g,哇夏嘎150g,石灰華105g,甘草50g。以上共研細粉,混勻,即得。有清熱解毒、涼血之功效,用于血熱癥和必須放血而又禁忌放血者。 方四:七味葡萄散:葡萄150g,天竺黃450g,紅花225g,肉桂50g,甘草150g,石榴50g,香附300g。以上七味,共研細末,混勻,即得。一日3次,一次1.5g。潤肺,定喘。用于肺病、老年哮喘。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晶珠本草》記載:相額爾治肺病、脈病。由于生境不同,相額爾的葉可似多腺懸鉤子葉。相額爾分三種,園植者為雄,水邊或荒灘所生者為雌,林間溝畔生長者為中,依次而質(zhì)次。后一種也稱為“旺茂”!段稓忤F鬘》記載:相額爾性平,化性涼!陡事吨巍酚涊d:相額爾性平,功效祛痰,治肺病、喉痧、干渴。《形態(tài)比喻》記載:相額爾葉小,青色,根黃色。味甘,治肺病。讓鈞多吉說:相額爾清一切肺熱!端{琉璃》記載:相額爾葉黃綠色,長卵形,直生在枝上。由于產(chǎn)地不同,生長在園圃者雄或上品;雌者生長在河邊;中性者生長在林邊和河旁,為次品!蹲嫦瓤谑觥酚涊d:相額爾治肺病、脈病。分雄、雌和中性三種,在此為田生者。 上述就生境所分的三種,其原植物各地均用本品。本品根長粗大,表面紅棕色,斷面黃白色,味甘等特征與《晶珠本草》記載相符。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 和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的根及根莖也作為甘草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