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Zhu ye jiao
|
傣藥名 | 鍋干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竹葉椒 Zanthoxylum armatum DC.
灌木或大灌木。枝擴展,具皮刺,通常彎斜,基部扁,老枝上的皮刺基部常木栓化,暗灰褐色。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長短不一;葉柄無毛,具翼;葉軸下面有皮刺,或在上面小葉片基部處有托葉狀的小皮刺1對;小葉3~9,對生,紙質,長2~12cm,寬1~2.5cm,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小的圓鋸齒或無,有時有稀少的透明腺點。聚傘圓錐花序腋生,單性,花枝擴展,通常不被毛或被短毛;花細小,青色,花被一輪,6~8;雄花雄蕊6~8,花絲細長,花藥廣橢圓形,藥隔頂部有1色澤較深的腺點,退化心皮先端2裂,稀3裂;雌花心皮2~4,花柱略側生,柱頭略呈頭狀。果實紅色,有粗大而凸起的腺點,成熟心皮l~2,稀為3;種子卵圓形,黑色,具光澤,直徑3~4mm;ㄆ3~5月,果期6~8月。
生于海拔300~2500m的疏林、林緣灌木叢中。分布于我國秦嶺以南和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
采收加工 | 根、樹皮全年可采,秋季采果,夏季采葉,曬干備用或鮮用。
|
藥材鑒別 | |
化學成分 |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辣、微麻,性平。入風、土塔。
|
功效 | 補土健胃,消火解毒,除風止癢。
|
主治 | 主治“短嘎兒接,冒開亞毫”(心腹冷痛,不思飲食),“攏案答勒”(黃疸),“攏麻想多烘”(皮膚紅疹瘙癢),“兵洞破”(黃水瘡)。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樹皮10~25g;寄生20g;根9~30g,鮮品60~90g;果實5~10g。外用:樹皮運量,煎湯洗;或鮮葉適量,搗爛擦;或根適量,前水洗;或鮮品搗敷;或果實適量,煎水洗。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1.治“短嘎兒接,冒開業(yè)毫”竹葉椒樹皮20g。煎湯內服。(景洪市傣醫(yī)波為三驗方)
2.治“攏案答勒”竹葉椒寄生20g。煎湯內服。(西雙版納州傣醫(yī)院傣醫(yī)康郎臘驗人)
3.治“挽府想多烘”竹葉椒樹皮100g。煎湯,外洗患部。
4.治“兵洞破”竹葉椒鮮葉適量。搗爛,加淘米水、豬油,外擦患處。(3、4方出自景洪市傣醫(yī)波玉甩驗方)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石井水,等.藥學雜志(日),1961.81(2):238
[2]洪美芳,等.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1993,2(2):25
[3]陳瑾,等.藥學學報,1988,23(6):422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