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湖北中醫(yī)雜志1982,(3):38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白頭翁6-8g,山楂炭6-8g,香附6-8g,茯苓6-8g,蒼術(shù)6-8g,砂仁1-2g,炙甘草1-4g,焦神曲8-12g。 |
加減 | 兼有外感發(fā)熱,四肢欠溫,嘔吐,苔白膩而滑者加藿香6g,法半夏4g,蘇梗4g;濕熱較重,腹痛,便不爽或滯濃沫,舌苔薄黃質(zhì)紅者加葛根6g,秦皮6g,黃芩6g;久瀉傷脾,脾虛失運,面色萎黃,神疲,苔薄質(zhì)淡者加枳實10g,山藥10g,蓮肉10g;脾虛下陷,久瀉脫肛者加黃芪10g,升麻4g,訶子6g;脾陽虛加炮姜4g,制附子4g;陰傷,皮膚干癟,口渴,低熱,睡中露睛,舌紅少苔者去砂仁、蒼術(shù),加生地8g,石膏8g,烏梅8g。 |
功效 | |
主治 | 小兒消化不良。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濃縮200ml,多次少量頻頻服完。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小兒消化不良50例中,年齡20日至3歲;病程3日至2個月。結(jié)果:臨床痊愈42例,顯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