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luan hua |
英文名 | Flower of Paniculate Goldraintree |
藥材基原 | 為無患子科植物欒樹的花。 |
動植物形態(tài) | 欒樹 落葉喬木或灌木。樹皮厚,灰褐色至灰黑色;小枝具疣點,與葉軸、葉柄均被皺曲的短柔毛或無毛。葉叢生于當年生枝上,平展,一回、不完全二回或偶有為二回羽狀復(fù)葉,長可達50cm;小葉紙質(zhì),(7-)11-18片,無柄或具極短的柄,對生或互生,卵形、闊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5-10cm,寬3-6cm,先端短尖或短漸尖,基部鈍至近截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鈍鋸齒,齒端具小尖頭,上面僅中脈上散生皺曲的短柔毛,下面在脈腋具髯毛,有時小葉背面被茸毛。花雜性同株或異株;聚傘圓錐花序長25-40cm,密被微柔毛,分枝長而擴展;苞片狹披針形,被小粗毛;花淡黃色,稍芬芳;花梗長2.5-5cm;萼裂片卵形,邊緣具腺狀緣毛,呈嚙蝕狀;花瓣4,開花時向外反折,線狀長圓形,長5-9mm,被長柔毛,瓣片基部的鱗片初時黃色,開花時橙紅色,參差 不齊的深裂,被疣狀皺曲的毛;雄蕊8,在雄花中的長7-9mm,雌花中的長4-5mm,花絲下半部密被白色、開展的長柔毛;花盤偏斜,有圓鈍小裂片;子房三棱形,除棱上具緣毛外無毛,退化子房密被小粗毛。蒴果圓錐形,具三棱,長4-6cm,先端漸尖,果瓣卵形,外面有網(wǎng)紋,內(nèi)面平滑且略有光澤。種子近球形,直 徑6-8mm;ㄆ6-8月,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常栽培作庭園觀賞樹。產(chǎn)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東北自遼寧起經(jīng)中部至西南部的云南均有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00-1200m的疏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特性 耐寒,耐旱,稍能耐陰,耐瘠薄的土壤,在濕潤肥沃的土壤上生長良好。深根性,萌蘗力強。 栽培技術(shù) 以種子繁殖為主:9-10月種子成熟,于蒴果未干時采下,曬干,經(jīng)水選后干藏,一般發(fā)芽率70%-90%。種子有隔年發(fā)芽的習性,秋播,讓其自然越冬,春季發(fā)芽;?qū)⒎N子與濕砂混拌,放背陰處低溫處理,來年春季3月取出,用溫水催 芽,播后發(fā)芽整齊。苗高5-10cm時間苗,以每10m2留苗100株左右為宜。一年生小苗來年春季移植,培育3-4年養(yǎng)成大苗出圃。 |
采收和儲藏 | 6-7月采花,陰干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葉含槲皮甙-2〃-沒食子酸酯(quercitrin-2〃-gal lat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寒 |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
功效 | 清肝明目 |
功效分類 | 瀉下藥 |
主治 | 目赤腫痛;多淚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6g。 |
用藥禁忌 | 《本草經(jīng)集注》:決陰為使。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本經(jīng)》:主目痛淚出傷眥,消目腫。 2.《唐本草》:臺黃連作煎,療目赤爛。 |
考證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 |
科屬分類 | 無患子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