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duo chi ti gai jue |
英文名 | Many Toothed Lady Fern |
藥材基原 | 為蹄蓋蕨科植物多齒蹄蓋蕨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植株高610-120cm。根莖短,頂端和葉柄基部密被棕褐色、較大的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22-55cm,基部黑褐色,向上禾稈色,偶有小鱗片;葉片卵狀披針形,長40-60cm,寬20-30cm,先端漸尖,基部圓楔形,葉軸和羽軸下面略被淡棕色卷縮的腺毛,三回羽裂;羽片15-18對,互生,斜上向,基部1對略縮短,中部羽片披針形,長15-20cm,寬4.5-6cm,先端長漸尖,基部截形,二回羽裂;小羽片25-28對,互生,裂片10-15對,斜展,披針形,向上漸變狹,邊緣和先端均有長而尖的鋸齒;葉脈羽狀,側脈2-4對,單一。孢子囊群多為彎鉤形或馬蹄形,每裂片上有1-4對,基部裂片上常有3對;囊群蓋與囊群同形,表面上有顆粒狀紋飾。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及山東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00-900m的林下濕地、路邊、溪溝旁或石縫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挖取根莖,除去須根,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苦;涼 |
歸經 | 肺;胃;腸經 |
功效 | 清熱解毒;殺蟲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蟲積腹痛;預防流感;麻疹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0-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有清熱解毒、殺蟲的功能。用于蟲積腹痛,并預防流感及麻疹。 |
考證 | 始載于《蕨類名詞及名稱》。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thyrium multidentatum (Doell.)Ching[A.filix-foemina Roth.var.multidentatum Doell.] |
科屬分類 | 蹄蓋蕨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