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犁頭草、方莖犁頭草
|
漢語拼音 |
yan huo xiang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唇形科植物巖藿香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巖藿香,多年生上升草本。根狀莖橫走,密生采根,節(jié)上生匍匐枝。莖高30-70cm,銳四棱形,被上曲微柔毛,棱上較密。莖葉具柄,柄長3-10mm;或片草質(zhì),卵圓形至卵圓狀披針形,長1.5-3(-4.5)cm,寬1-2(-2.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至心形3(-4.5)cm,寬1-2(-2.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至心形,邊緣每側(cè)具3-4個(gè)大牙齒,兩面略被微柔毛。總狀花序在莖中部以上葉腋內(nèi)腑生,長(1-)2-9cm,向莖端漸變短;苞片均葉狀,細(xì)小;小苞片條形;花萼長約2.5mm,果時(shí)長約2.5mm,果時(shí)長約4mm,盾片高約3mm,果時(shí)增大;花冠紫色,長棕達(dá)2.5cm,花冠筒基部膝曲,微囊狀增大,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雄蕊4,前對較長;花柱細(xì)長,先端銳尖,微裂;花盤前方稍隆起。小堅(jiān)果黑色,卵球形,具瘤,腹面基部有果臍;ㄆ6-7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陜西、湖北、四川、貴州。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830-1500(-2300)m的山坡濕地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苦;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暑清熱;活血解毒
|
功效分類 |
祛暑清熱藥;活血解毒藥
|
主治 |
感冒暑濕;風(fēng)熱咳嗽;風(fēng)濕痹痛;痱子;跌打損傷;蜂螫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cutellaria franchetiana Levl.
|
科屬分類 |
唇形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