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爬石榕 |
漢語拼音 | gu m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野牡丹科植物谷木的枝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灌木或小喬木,高1.5-7m。小枝圓柱形或不明顯的四棱形,多分枝。葉對(duì)生;葉柄長(zhǎng)3-5mm;葉片橢圓形至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zhǎng)5.5-8cm,寬2.5-3.5cm,先端漸尖,鈍頭,基部楔形,葉兩面無毛,粗糙,全緣。花兩性,4數(shù);聚傘花序,腋生或生于落葉的葉腋;苞片卵形;花;考肮(jié)上具髯毛;花萼半球形,邊緣淺波狀4齒;花瓣白色或淡黃綠色,或紫色,半圓形,先端圓形;雄蕊8,等長(zhǎng),藍(lán)色;子房下位,先端平截。漿果狀核果球形,直徑約1cm,密布小瘤狀突起,先端具環(huán)狀宿存萼檐;ㄆ5-8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福建、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60-1540m的密林下。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全年均可采,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微辛;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活血止痛 |
功效分類 | 活血止痛藥 |
主治 | 腰背疼痛;跌打腫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Memecylon ligustrifolium Champ. |
科屬分類 | 野牡丹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