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懷胎草、山柳葉菜、無風(fēng)自動草
|
漢語拼音 |
shua ba cao
|
英文名 |
Herb of Himalayan Willow weed
|
藥材基原 |
為柳葉菜科植物滇藏柳葉菜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達(dá)60cm。主根粗短,須根細(xì)。莖圓柱形,中空,常呈紫紅色,棱線不明顯,周圍被曲柔毛及腺毛;有分枝。無基生葉,莖生葉對生,上部的互生,綠以,花期常變紅色;無柄或近于無柄;葉片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2-6cm,寬0.5-1.5cm,先端漸尖,邊緣具細(xì)齒,基部漸狹,兩面光滑,僅脈上及邊緣被曲柔毛;▋尚裕瑔紊谌~腋,具長梗;花萼深4裂,裂征披針形;花瓣4,淡紫色或紫紅色,倒卵形,先端凹;雄蕊8,不等長,花絲短,花藥藏于花冠內(nèi);子房下位,4室,柱頭4裂。蒴果細(xì)長,長可達(dá)6cm,寬約1.5mm;種子多數(shù),小型;先端具1束白色絲狀毛。花期7-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300-4000m的林緣、坡地向陽處或半陰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切段,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根10數(shù)條,叢生,稍肉質(zhì)。莖有分枝,圓柱狀,基部葉對生,上部漸互生,葉片狹卵形,長2-6cm,寬0.5-1.5cm,先端尖,邊緣具細(xì)齒,近無柄;▎紊谏喜咳~腋內(nèi),紅色,萼4,管細(xì)長,具長柄。蒴果細(xì)長,種子多數(shù),頂端具1束白色絲狀毛。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淡;性平
|
歸經(jīng) |
歸肺;肝經(jīng)
|
功效 |
疏風(fēng)清熱;利濕止瀉;活血接骨
|
功效分類 |
解表藥;清熱藥
|
主治 |
風(fēng)熱頭痛;咽喉腫痛;聲音嘶;腹瀉;閉經(jīng);瘡癰腫毒;跌打骨折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四川中藥志》:治喉頭腫痛,咳嗽聲嘶,風(fēng)熱頭昏。
|
考證 |
出自《四川中藥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Epilobii Roylean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Epilobium himalayense Hausskn.[E.himalayense Hausskn.]
|
科屬分類 |
柳葉菜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