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土常山 |
漢語拼音 | hua shan fan ge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山礬科植物華山礬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灌木。嫩枝、葉柄、葉背均被灰黃色皺曲柔毛。葉互生;葉柄長3-5mm;葉片紙質(zhì),橢圓形或倒卵形,長4-7(-10)cm,寬2-5cm,先湍急尖或短尖,有時圓,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有細(xì)尖鋸齒,葉面有短柔毛;中脈在葉面凹下,側(cè)脈每邊4-7條;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4-7cm,花序軸、苞片、萼外面均密被發(fā)黃色皺曲柔毛;苞片早落;花萼長2-3mm,裂片長圓形,長于等筒;花冠白色,芳香,長約4mm,5深裂幾達(dá)基部;雄蕊50-60,花絲基部合生成5體雄蕊;花盤具5凸起的腺點(diǎn),無毛;子房2室。核果卵狀圓球形,歪斜,長5-7mm,被緊貼的柔毛,熟時藍(lán)色,先端宿萼裂片向內(nèi)伏;ㄆ4-5月,果期8-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報呈圓柱形,直或彎曲,表面具瘤狀隆起,有不規(guī)則的縱裂,有的有小的支根痕;栓皮棕黃色,常呈片狀剝離。質(zhì)堅(jiān)硬,難以折斷。斷面皮部外側(cè)棕黃色,內(nèi)側(cè)淡黃色,形成層清楚,木部灰白色至淡黃色,射線纖細(xì),不顯著,有環(huán)狀年輪。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性涼;小毒 |
歸經(jīng) | 肺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化痰截瘧;通絡(luò)止痛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感冒發(fā)熱;瀉。化彲癤腫;毒蛇咬傷;瘧疾;筋骨疼痛;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大劑量15~30g。外用: 適量,煎水洗或鮮根皮搗爛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植物名實(shí)圖考》:治痰火,消毒。 2.《南寧市藥物志》:清熱,化痰,截瘧,消骨痛。治瘧疾,痧氣,疝氣痛。 3.《江西草藥》:清熱利濕,止血。 4.《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清熱解表,消腫。治感冒發(fā)燒,口渴心煩,疥瘡。 5.江西《中草藥學(xué)》:治瘡癤熱毒,蛇咬。 |
考證 | 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Symplocotis Chinens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ymplocos chinensis (Lour.) Druce[Myrtus chinensis Lour.] |
科屬分類 | 山礬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