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胡豆子、回回豆子、那合豆、香豆子、雞豆、雞頭豆 |
漢語拼音 | hui hui dou |
英文名 | Seed of Gram Chickpea |
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鷹嘴豆的種子。 |
動植物形態(tài) | 鷹嘴豆 一年生草本,高25-50cm。分枝多,有白色腺毛。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有柄;托葉大而明顯,有3-5個鋸齒;小葉9-15,對生或互生,葉片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8-15mm,寬4-8mm,先端尖,基部圓形,邊緣有密鋸齒,兩面有白色腺毛;葉軸有白色腺毛;▎紊~腋,花梗長1-2cm,有腺毛;萼淺鐘狀,萼片5,線形或披針形,長達7mm,急尖,有白色腺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長8-10mm;雄蕊10,二體;花柱內彎。莢果卵球形,膨脹,淡黃色,長約2.5cm,密被白色短柔毛。種子1-2顆,白色、紅色或黑色,球形,基部具短尖,直徑約1cm;ā⒐6-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我國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8月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除去雜質,留取種子。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種子類球形,直徑約1cm,表面紅棕色或棕褐色,一端有細尖。氣微,具豆腥味。 |
中藥化學成分 | 種子含蛋白質,脂肪油,淀粉,礦物質和粗纖維等。所含類中尚含磷脂酰膽堿。碳水化合物中除淀粉和粗纖維外,尚含阿糖葡聚糖(arabinoglucan),其中L-阿拉伯糖與D-葡萄糖之比為3:7。所含水溶性糖中有葡萄糖(glucose),蔗糖(sucrose)和鷹嘴豆糖(cicerose)。此外,種子尚含磷、鈣、鐵、維生素E、硫胺素(thiamine)、泛酸(pantothenic acid)等。 發(fā)芽種子的胚芽部分中含異黃酮成分鷹嘴豆芽素(biochanin)A、B、C。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促進維生素生長作用:從回回豆中分離出一種成分,能促進維生素C缺乏的豚鼠的生長,其作用與橙皮甙相似。 2.降血脂作用:大鼠喂以從回回豆分離出的脂質,能明顯降低食餌性高膽甾醇血癥的血清脂質,包括游離膽甾醇、膽甾醇酯、磷脂及三酸甘油酯等,肝組織脂質含量亦顯著降低,糞便中排出的膽甾醇終末產物則增加。其作用原理可能是增加膽甾醇終末產物的排泄。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平;無毒 |
歸經 | 肺;胃經 |
功效 | 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生津藥;養(yǎng)陰藥 |
主治 | 消渴,肝炎,腳氣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0-30g;或作食品,適量。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本草拾遺》:主消渴。勿與鹽煮食之。 2.《五雜俎》:能解面毒。 |
考證 | 出自《飲膳正要》 1.《本草拾遺》:胡豆子,苗似豆,生野田間,米中往往有之。 2.《契丹國志》:回鶻豆,高二尺許,直干有葉,無旁枝,角長二寸,每角止二豆,一根才六、七角,色黃,味如粟。 3.《飲膳正要》:回回豆子,出在回回地面,苗似豆,今田野中處處有之。 4.《救荒本草》:回回豆,生田野中,莖青,葉似蒺藜葉,又似初生嫩皂莢而有細鋸齒,開五瓣淡紫色花,如蒺藜花樣,結角如杏仁樣而肥,有豆如牽牛子微大。 5.《五雜俎》:回回豆,狀如榛子,磨入面中極香。按:《飲膳正要》之回回豆子,其功用即《本草拾遺》胡豆之功用,似可視為一物。惟《綱目》認為回回豆、胡豆即是豌豆,而并于豌豆中,證諸上述(備考)文獻所載,與豌豆均不符合,故仍析出。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Semen Ciceris Arietin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icer arietinum L. |
科屬分類 | 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