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 獨茅(《開寶》)、茅爪子(《開寶》)、婆羅門參。 |
釋名 | 珣曰:其葉似茅,久服輕身,故名仙茅。梵音呼為阿輸干陀。 頌曰:其根獨生。始因西域婆羅門僧獻方于唐玄宗,故今江南呼為婆羅門參,言其功補如人參也。 |
產(chǎn)地 | 珣曰:仙茅生西域。自武城來,蜀中諸州亦皆有之。頌曰:今大庾嶺、蜀川、江湖、兩浙諸州亦有之。人惟取梅嶺者用,而《會典》成都歲貢仙茅二十一斤。 |
生境 | |
性味 | 辛,溫,有毒。斅曰:甘,微溫,有小毒。又曰:辛,平,宣而復(fù)補,無大毒,有小熱、小毒。 |
歸經(jīng) | |
藥物形態(tài) | 珣曰:葉似茅。其根粗細有筋,或如筆管,有節(jié)紋理。其花黃色多涎。頌曰:葉青如茅而軟,且略闊,面有縱紋。又似初生棕櫚秧,高尺許。至冬盡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梔子花,黃色,不結(jié)實。其根獨莖而直,大如小指,下有短細肉根相附,外皮稍粗褐色,內(nèi)肉黃白色。衡山出者,花碧,五月結(jié)黑子。 |
品種考證 | |
養(yǎng)殖栽培 | |
采收 | 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 |
加工 | |
鑒別 | 時珍曰:蘇頌所說詳盡得之。但四、五月中抽莖四、五寸,開小花深黃色六出。不似梔子,處處大山中有之。 |
貯藏 | |
炮制 | 斅曰:采得,以清水洗,刮去皮,于槐砧上用銅刀切豆許大,以生稀布袋盛,于烏豆水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拌濕蒸之,從巳至亥,取出曝干。勿犯鐵器及牛乳,斑人鬢須。大明曰:彭祖單服法: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后無妨損。 |
質(zhì)量鑒定 | |
主治 | 心腹冷氣不能食,腰腳風冷攣痹不能行,丈夫虛勞,老人失溺無子,治一切風氣,補暖腰腳,清安五臟。丈夫五勞七傷, |
功用 | 益陽道。久服通神強記,助筋骨,益肌膚,長精神,明目(《開寶》)。久服輕身,益顏色。明耳目,填骨髓(李珣)。開胃消食下氣,益房事不倦(大明)。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臨證應(yīng)用 | |
配伍應(yīng)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醫(yī)案 | |
藥用機理 | |
全文 | 仙茅 (《開寶》) 【釋名】獨茅(《開寶》)、茅爪子(《開寶》)、婆羅門參。 珣曰:其葉似茅,久服輕身,故名仙茅。梵音呼為阿輸干陀。 頌曰:其根獨生。始因西域婆羅門僧獻方于唐玄宗,故今江南呼為婆羅門參,言其功補如人參也。 【集解】珣曰:仙茅生西域。葉似茅。其根粗細有筋,或如筆管,有節(jié)紋理。其花黃色多涎。自武城來,蜀中諸州亦皆有之。 頌曰:今大庾嶺、蜀川、江湖、兩浙諸州亦有之。葉青如茅而軟,且略闊,面有縱紋。又似初生棕櫚秧,高尺許。至冬盡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梔子花,黃色,不結(jié)實。其根獨莖而直,大如小指,下有短細肉根相附,外皮稍粗褐色,內(nèi)肉黃白色。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衡山出者,花碧,五月結(jié)黑子。 時珍曰:蘇頌所說詳盡得之。但四、五月中抽莖四、五寸,開小花深黃色六出。不似梔子,處處大山中有之。人惟取梅嶺者用,而《會典》成都歲貢仙茅二十一斤。 根 【修治】斅曰:采得,以清水洗,刮去皮,于槐砧上用銅刀切豆許大,以生稀布袋盛,于烏豆水中浸一宿,取出,用酒拌濕蒸之,從巳至亥,取出曝干。勿犯鐵器及牛乳,斑人鬢須。大明曰:彭祖單服法: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后無妨損。 【氣味】辛,溫,有毒。斅曰:甘,微溫,有小毒。又曰:辛,平,宣而復(fù)補,無大毒,有小熱、小毒。 【主治】心腹冷氣不能食,腰腳風冷攣痹不能行,丈夫虛勞,老人失溺無子,益陽道。久服通神強記,助筋骨,益肌膚,長精神,明目(《開寶》)。治一切風氣,補暖腰腳,清安五臟。久服輕身,益顏色。丈夫五勞七傷,明耳目,填骨髓(李珣)。開胃消食下氣,益房事不倦(大明)。 【發(fā)明】頌曰:五代偽唐筠州刺史王顏著《續(xù)傳信方》,因國書編錄西域婆羅門僧服仙茅方,當時盛行。云五勞七傷,明目益筋力,宣而復(fù)補。云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表其功力也。本西域道人所傳。開元元年婆羅門僧進此藥,明皇服之有效,當時禁方不傳。天寶之亂,方書流散,上都僧不空三藏始得此方,傳與司徒李勉、尚書路嗣恭、給事齊杭、仆射張建封服之,皆得力。路公久服金石無效,得此藥,其益百倍。齊給事守縉云日,少氣力,風疹繼作,服之遂愈。八、九月采得,竹刀刮去黑皮,切如豆粒,米泔浸兩宿,陰干搗篩,熟蜜丸梧子大。每旦空心酒飲任便下二十丸。忌鐵器,禁食牛乳及黑牛肉,大減藥力。機曰:五臺山有仙茅,患大風者,服之多瘥。 時珍曰:按:《許真君書》云:仙茅久服長生。其味甘能養(yǎng)肉,辛能養(yǎng)肺,苦能養(yǎng)氣,咸能養(yǎng)骨,滑能養(yǎng)膚,酸能養(yǎng)筋,宜和苦酒服之,必效也。又范成《大虞衡志》云:廣西英州多仙茅,其羊食之,舉體悉化為筋,不復(fù)有血肉,食之補人,名乳羊。沈括《筆談》云:夏文莊公稟賦異于人,但睡則身冷如逝者,既覺須令人溫之,良久乃能動。常服仙茅、鐘乳、硫黃,莫知紀極。觀此則仙茅蓋亦性熱,補三焦命門之藥也。惟陽弱精寒,稟賦素怯者宜之。若體壯相火熾盛者服之,反能動火。按:張杲《醫(yī)說》云:一人中仙茅毒,舌脹出口,漸大與肩齊。因以小刀之,隨破隨合,至百數(shù),始有血一點出,曰可救矣。煮大黃、樸硝與服,以藥摻之,應(yīng)時消縮。此皆火盛性淫之人過服之害也。弘治間東海張弼梅嶺仙茅詩,“有使君昨日才持去,今日人來乞墓銘”之句。皆不知服食之理,惟借藥縱恣以速其生者,于仙茅何尤? 【附方】新二。 仙茅丸:壯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髭須。仙茅二斤(糯米泔浸五日,去赤水,夏月浸三日,銅刀刮銼陰干,取一斤),蒼術(shù)二斤(米泔浸五日,刮皮焙干,取一斤),枸杞子一斤,車前子十二兩,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殼)各八兩,生地黃(焙)、熟地黃(焙)各四兩。為末,酒煮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酒下,日二服。(《圣濟總錄》)定喘下氣,補心腎。神秘散:用白仙茅半兩(米泔浸三宿,曬炒),團參二錢半,阿膠一兩半(炒),雞膍胵一兩(燒)。為末。每服二錢,糯米飲空心下,日二服。(《三因方》) |
語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