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paralytic dementia |
拚音 | MABIXINGCHIDAI |
別名 |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精神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麻痹性癡呆是由于梅毒螺旋體侵入人腦所引起的一種慢性腦膜腦炎。從感染梅毒到出現本病臨床癥狀之間的潛伏期,平均為6—12年,個別病人的潛伏期可長達20年以上。早期梅毒未經徹底治療者,尤易發(fā)展為本病。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發(fā)病年齡多數為30—50歲,男性多于女性。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本癥在20世紀上半葉約占中國精神科住院病人的10%,50年代后逐漸減少絕跡,但近年因性病有復燃趨勢,故要警惕本病的重現。約有1%—5%的感染梅毒者可發(fā)展為麻痹性癡呆。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
病理 | 病理改變可見軟腦膜混濁增厚,并與皮質粘連。大腦萎縮,腦回變窄,腦溝增寬,以額葉最為顯著。腦室擴大,室管膜表面失去光滑性,第四腦室底部呈小沙粒樣隆起。鏡下所見為腦膜及血管周圍有漿液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神經膠質細胞增生。神經元變性,大量細胞萎縮、脫失,使皮質結構層次紊亂。病變以額葉最為顯著,余如顳葉、頂葉、小腦、腦干等部位均有累及。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阿-羅(Argyll-Robertson)瞳孔具有診斷意義。 診斷除有患梅毒史及臨床癥狀和體征外,尚需進行血及腦脊液血清學檢查。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起病隱漸,進展緩慢。早期常呈現頭痛、失眠、注意力減退、疲勞、易激惹等類似神經衰弱癥狀。繼而表現記憶減退,理解遲鈍,領悟困難,工作效率降低。常出差錯,對家庭和周圍環(huán)境漠不關心。隨著病情發(fā)展、精神癥狀日益明顯。根據病人某些突出臨床征象,可分為單純癡呆、夸大、優(yōu)郁、激越、偏狂及局灶性等型,尤以前兩型為臨床多見。 單純癡呆型以進行性記憶減退、判斷障礙、情感幼稚和人格改變?yōu)橥怀霭Y狀。病人變得對工作疏忽,不負責任,錯誤百出,舉止粗魯,對個人衣著和衛(wèi)生漫不注意,收藏廢物視為珍寶,行為愚蠢幼稚,甚至可做出違反道德和法紀的行為;夸大型病人除一般的智能和人格改變外,病程中突出表現為情緒欣快,言語增多,揮霍無度,購買不必要的物品。常有內容荒誕的夸大妄想,且與其行為不相稱,如自稱為“百萬富翁”,卻衣冠不整,不修邊幅,用廢紙開具支票送人,但又向他人乞討食物;激越型病人起病較快,以持續(xù)不協(xié)調的精神運動性興奮為特征,伴有意識障礙和聽、視幻覺。 |
體檢 | 神經系統(tǒng)檢查發(fā)現有唇、舌、眼瞼和手指的粗大震顫,構音不清,書寫字跡歪斜、遺漏筆畫和大小不等,共濟失調,腱反射亢進,瞳孔縮小、邊緣不整和兩側大小不等,瞳孔對光反應消失而調節(jié)反應存在,即阿-羅(Argyll-Robertson)瞳孔等體征。偶有癲癇發(fā)作或短暫卒中發(fā)作。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腦脊液細胞數增加,多數為(50—100)×106/L蛋白定性多呈陽性,蛋白定量多在0.5—1g/L。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本癥如不予治療,多在3—5年內進入生活不能自理的嚴重癡呆狀態(tài),易引起肺炎和褥瘡等并發(fā)癥死亡。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治療以青霉素為主,每一療程約1200萬—1800萬單位。治療結束2月后,復查血及腦脊液,如血清反應仍呈陽性或腦脊液細胞數仍見增多,可給予青霉素第二療程。治療效果表現在腦脊液細胞數的減少,其次為蛋白質的減低,最后血清反應轉為陰性。如腦脊液已完全正常,而臨床癥狀無明顯改進,不是重復治療的指征。有時即使癥狀好轉,血及腦脊液血清反應仍可持續(xù)多年陽性。治療效果取決于病程長短和病人的一般情況。治療可阻止病情進展,輕癥病人可有一定程度的緩解。 |
中醫(yī)治療 |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