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李子豫赤丸、八毒丸、殺鬼杖、斬鬼丹、殺鬼杖子
|
處方來源 | 《古今錄驗》引《胡錄》,(見《外臺》卷十三)。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五尸癥積,及惡心痛、蠱疰、鬼氣,無所不療,鬼疰病。
|
制備方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
用法用量 | 每服2丸,每日1次。極得吐下。欲長將服者,可減1丸。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yīng)用 | 1.鬼疰:入國信副使許可道到雄州,請予看脈。予診之,脈中乍大乍小,乍短乍長。此乃氣血不勻,邪氣傷正。本官說:在路到邯鄲驛中,夜夢一婦人,著青衣,不見面目。用手去脅下打了一拳,遂一點(diǎn)痛,往來不止。兼之寒熱而不能食,乃鬼擊也。予曰:可服八毒赤丸。本官言:嘗讀《名醫(yī)錄》中,見李子豫八毒赤丸,為殺鬼杖。予遂與藥三粒,臨臥服,明旦下清水二升,立效。又進(jìn)白海青陳慶玉第三子,因晝臥于水仙廟中,夢得一餅食之,心懷憂思,心腹痞滿,飯食減少、約一載有余,漸漸瘦弱,腹脹如蠱,屢易醫(yī)藥及師巫禱之,皆不效,又不得安臥,召予治之。予診之,問其病始末,因思之:此疾既非外感風(fēng)寒,又非內(nèi)傷生冷,將何據(jù)而醫(yī)?予思李子豫八毒赤丸頗有相當(dāng),遂合與五七丸服之,下清黃涎斗余,漸漸氣調(diào),而以別藥理之,數(shù)月良愈,不二年身體壯實(shí)如故。 2.《醫(yī)統(tǒng)》:戊午秋,甫在杭城過,遇飯店一婦,年三十,頗姿,因往神廟燒香,被熱,途中飲涼水一碗,歸而腹脹不食,漸覺昏悶,遂至妄言妄見,皆云附邪,巫禱不效,余帶有八毒赤丸,因與七粒,令服下,遂下黑汁一桶,其婦遂軟而伏臥不言,復(fù)進(jìn)四君子湯,一劑而愈。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 李子豫赤丸(原書同卷)、八毒丸(《圣濟(jì)總錄》卷一○○)、殺鬼杖(《衛(wèi)生寶鑒》卷二十)、斬鬼丹、殺鬼杖子(《不居集》下集卷十六)。
|
網(wǎng) 名: | (必填項) |
評論內(nèi)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