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一證是臨床常見病癥之一,可單見,亦可并見于各種疾病之中,而現(xiàn)行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教材對這一方面的論述卻是一個空白,現(xiàn)以個人臨床體會總結(jié)如下:(不妥之處,望請指正)
口臭
一、概述
口臭一證是指自覺或者他人發(fā)覺口氣臭穢難聞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屬于內(nèi)科范疇,多伴有胃腸道、呼吸道疾病。中醫(yī)學(xué)亦稱之為“口臭”。
二、病因病機(一)病因
1、飲食因素 飲食不潔,納入穢物,或嗜食辛辣、厚味,影響胃腸通降,濁氣不降,清陽不升;或因飲食不節(jié),胃腸通降失常,宿食、宿便不暢,反悔于上而致;
2、情志因素 情志不遂,
肝氣郁結(jié),無以疏導(dǎo)中土,或肝郁化火,火熱犯胃,胃氣不降,穢濁上犯而致;
3、疾病因素 素有肺胃腸疾,導(dǎo)致肺胃不降,腸氣不通,穢氣上犯而致。
4、勞適因素 過度勞累,耗氣傷陽或過度安逸,陰盛陽靜,導(dǎo)致氣機升降失常,清陽不升,穢濁不降。(二)病機
口臭一證,總責(zé)于氣機升降失常,胃腸失于通降,清陽不升而穢濁之氣上犯而致。病位在胃腸,與肝、肺、脾密切相關(guān);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升降相依,互根互用,若脾失健運化,清升不足則胃腸傳導(dǎo)失常,濁氣無以下潛而;肝主疏泄以升為用,胃主腐熟以降為常,胃為陽腑,喜木克疏氣方能通降,故肝之疏泄失常,無以疏導(dǎo)中土,胃氣不降而病;肺胃同主降氣而潛心火,口為肺胃共有之門戶,肺氣宣降失常,胃濁之氣不降而病。
總之,口臭一證總責(zé)氣機,穢濁為陰當(dāng)以下潛,下潛者肺胃之功同,且腎主潛納,久病者須當(dāng)考慮,降濁以承清,此為從降而治;穢濁上犯責(zé)清氣不升,清氣為陽當(dāng)以上升,上升者肝脾之功同,且心為陽臟,主蒸騰、炎上,久病者須當(dāng)考慮,承清以降濁,此為從升而治;然升降如一,互根互用,清升濁降則各司其位?谠谏蠟殛,清氣之門戶;谷道在下為陰,穢濁之出入;故病在氣機,位在胃腸,責(zé)于肝、脾、肺、胃。
三、鑒別診斷
肺
癰者,多伴口中穢濁,此為肺葉腐敗,宣降失常,潔臟不清,病在肺而多實,伴咳吐大量腥臭濃痰、入水即沉、高熱、汗出等。
腸癰者,亦可見口中穢濁,此為腸腑腐敗,通降失常,傳導(dǎo)不及,穢濁之氣上承,病在腸而多急,伴左下腹疼痛、高熱、無矢氣等。
上訴只為常見病癥鑒別,類似口臭,卻病情緩急側(cè)重不一,虛實有別,需當(dāng)辯證而治。
四、辯證分型(略)
口臭一證病情多雜,牽涉甚廣,不可拘泥,頑執(zhí)于型。
五、治療原則
承清降濁,芳香避穢。
六、用藥注意
口臭一證在用藥上需要注意,臭穢亦氣,根在升降,標(biāo)在氣分;故遣方用藥時,需當(dāng)辨明。(一)實證
實證者多在陽腑之亢,以寒熱取之升降;實熱證當(dāng)以取氣分寒藥為要,寒以清熱,入氣清穢,如
石膏、
黃芩、
竹茹、
枇杷葉、
梔子、
淡豆豉類,氣藥宜生,取清升之意而不助熱,如生
枳殼、生
雞內(nèi)金、生
白術(shù)、生白
扁豆類;實寒證當(dāng)以取氣分熱藥,熱以散寒,入氣升清,如
小茴香、
肉桂、
陳皮、白
豆蔻、
砂仁類,氣藥宜焦,取焦能燥陰而不助寒,如炒枳殼、炒白術(shù)、炒
香附、炒陳皮類;(二)虛證
虛證者多在陰臟之虛,以燥潤取之升降;虛熱者當(dāng)以取血分潤藥為要,血以養(yǎng)體,潤以降熱,如
山萸肉、
玉竹、
熟地、
五味子、
石斛類,氣藥宜清散,取清虛越之浮火而不傷陰,如
薄荷、
蘆根、
柴胡、
桔梗、淡豆豉類;虛寒者當(dāng)以取氣分燥藥為要,氣以充體,燥以化陰,如
茯苓、白術(shù)、肉桂、干
姜、小茴香類,氣藥宜香燥,取助陽升清而能化陰,如枳殼、
白芷、
羌活、陳皮、香附類;
上訴二證,均可酌情佐以芳香避穢之藥以增強療效,如羌活、白芷、陳皮、
白豆蔻類;甚者可酌情而用通下之藥,如
火麻仁、
枳實、
大黃、
番瀉葉類(三)用藥小結(jié)
口臭一證可以單獨出現(xiàn),可參雜于各種疾病之中,且與肝、脾、肺、胃、腸密切相關(guān),故除上訴用藥注意外,還當(dāng)需考慮到各個臟腑的虛實盛衰而酌情用藥,如肝郁化火,灼胃傷肺而至口臭者,可酌情配伍梔子、
龍膽草、
郁金類;如脾虛濕停,升降失常之口臭者,可酌情配伍茯苓、
黨參、
白扁豆、桔梗類等等?傊豢深B拘。
七、用法及給藥途徑
邪實正虛者多以內(nèi)服,非巧功能達,其本之故也;其標(biāo)或吸或漱;辛香之藥多以散劑兼以霧化吸入;清解之藥多以湯劑兼以冷卻涮漱。
八、預(yù)防保健
1、清潔口腔、勤飲熱水;
2、飲食有節(jié)有潔,起居有常,勞逸適度;
3、以神闕為軸,順逆各30次,輕揉腹部,增強胃腸蠕動功能;或以天樞、足三里、大腸腧等穴輕揉;
4、保持心情舒暢。
九、實例剖析案例一:(本人案例)
患男,23歲,2009年5月8日來診,主訴口臭口苦3余年,伴大便溏泄,粘滯不爽,晨起困乏不適,自覺陣陣
發(fā)熱(體溫正常),胃中
嘈雜不適,喝冷飲后胃中稍減,飲冷后易
腹瀉,伴腸鳴,矢氣臭穢無聲,舌苔白膩微黃,余無特殊。中西醫(yī)常治無效而來就診。
此證為脾濕木郁,疏導(dǎo)不及,郁火灼胃而致。
治療以健脾疏肝,清胃降逆。
方擬:生白術(shù)25g 黃芩15g 青竹茹15g 白豆蔻8g 云茯苓25g
炒枳殼15g
防風(fēng)10g 炒
白芍15g
吳茱萸8g 青柴胡10g
水煎服,日1劑,5劑。
復(fù)診時,自訴口臭明顯減輕,大便稍成型,無粘滯感,口苦、發(fā)熱感消失,未訴腸鳴腹瀉。仍晨起犯困,后以
逍遙散加減繼進10余劑而告愈。
案例二:(本人病例)
患男,65歲,2010年10月19日來診,主訴口臭、善饑心慌10余年,加重1月余來診;素有慢性淺表性胃炎10余年,時好時壞,中西藥曾服無數(shù),有所緩解,遇勞累或激動時加重,白天困倦無力,不思進食,夜間多食,饑餓感,甚時伴心慌、
心悸,夜不能寐,查血糖正常,無
糖尿病家族史,二便尚可,舌苔薄白質(zhì)偏暗,余無特殊而來診。
此證為陰血虧虛,虛火浮越于中焦,胃失降濁而致。
治療以養(yǎng)虛斂肝,引火歸元。
方擬:山
萸肉50g 白芍25g 白術(shù)15g
蒲公英15g
鮮
枇杷葉10g 郁金10g 生雞內(nèi)金10g
沉香6g(后下)
水煎服,日1劑,7劑。
復(fù)診時,自訴夜間饑餓多食消失,睡眠轉(zhuǎn)佳,未訴心慌、心悸,精神恢復(fù)較好。后以逍遙散加減為散劑,早晚空腹淡鹽水送下5-10克,以鞏固療效,至今未見復(fù)發(fā)。
提示:以上資料為個人心得,謝絕套用臨床及轉(zhuǎn)載,違者后果自負!
-----------感謝樓主的理論醫(yī)案,學(xué)習(xí)了!但口臭至少還與牙齒有關(guān)吧?如胃火牙痛、少陰不足陽明有余牙痛及
齲齒。
-----------還可以結(jié)合五臭以別病位。肝膽之臊臭。心小腸之焦臭。脾胃之香臭。肺大腸之腥臭。腎膀胱之腐臭。臭的產(chǎn)生多有滯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