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除了“逐經循環(huán)傳注、反映臟腑氣血盛衰”等特點以外,還有根結、標本等理論,它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經絡與人體各部的聯系。它是以經絡偱行為依據,以腧穴為基礎,以兩級對應取穴為準則,以灸法補瀉為手段的一種辨證施治、循經取穴的寶貴經驗。
標本根結的理論補充說明了經氣的
流注與運行情況。《靈樞·經脈》、《靈樞·逆順肥瘦》、《靈樞·營氣》等篇所論述的是十二經脈逐經循環(huán)傳注的體系,使氣血周流不息,營養(yǎng)全身;而標本根結理論不僅說明了人體四肢與頭身的密切聯系,而且更強調四肢為經氣的根與本。在臨床上,艾灸或針刺這些部位的腧穴,易于激發(fā)經氣、調節(jié)臟腑經絡的功能,所以,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腧穴主治病癥的范圍較遠較廣,不僅能治局部病,而且能治遠離腧穴部位的臟腑、頭面、五官病等。這就為什么要在四肢遠端取穴的原因。
十二經脈本在四肢,標在頭、面、軀干。由于十二經脈所在的標本部不同,所以,它出現的疾病癥候也不同,如“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熱則痛”;又因為十二經脈及其腧穴在人體的標本是上下呼應的,所以在臨床上可以辨證歸經,循經取穴,采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等方法治療。
《靈樞·根結》指出,足六經的“根”在四肢末端的井穴,“結”在頭、胸、腹的一定部位。宋代大醫(yī)家竇材在《標幽賦》中進一步指出十二經脈的“四根”、“三結”,即十二經脈以四肢為“根”,以“頭、胸、腹三部為結”。根者,本者,部位在下,皆經氣始生始發(fā)之地,為經氣之所出;結者,標者,部位在上,皆為經氣歸結之所。
另外,依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則,越是慢性病、疑難病,就越要注重四肢部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