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簡論章太炎對中醫(yī)文獻學之貢獻
    

中醫(yī)資料:簡論章太炎對中醫(yī)文獻學之貢獻

章太炎(1867~1936年),字枚叔,名炳麟,浙江余杭人,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國學大師。他學問淹通,于小學、經(jīng)史、諸子、哲學、fo學等均有頗高造詣,其成就早為世人所仰止,但他在醫(yī)學上的建樹卻知者寥寥。其實,太炎先生之祖、父、兄“三門知醫(yī)”[1],他自幼承嗣家學,并有學醫(yī)經(jīng)歷。成年后到杭州詁經(jīng)精舍師從俞樾(曾著《內(nèi)經(jīng)辨言》、《藥言隨筆》)治經(jīng),與乃師一樣,把一切古書作為考據(jù)的工具,在研治文史的同時,泛涉醫(yī)典。中年以后他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研究學術(shù)上,包括醫(yī)學,不僅撰寫醫(yī)學論文,創(chuàng)辦中醫(yī)刊物,還組建中醫(yī)學校,設(shè)立傷兵醫(yī)院等,從事大量醫(yī)事活動,可以說,醫(yī)學是太炎先生學術(shù)體系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太炎先生醫(yī)學著述豐富,一生共撰寫各種醫(yī)論百余篇,悉已被收入《章太炎全集》第八卷[2](以下所引均出自該書),其中既包括對醫(yī)理、醫(yī)術(shù)的探討,更涉及許多文獻考據(jù)、訓詁、醫(yī)史方面內(nèi)容。尤其是后者,由于具有深厚的國學功底和熟諳古文獻,加之精專的研究方法,太炎先生所取得的成就是平常人難望其項背的,將這些內(nèi)容整理研究,即使在今天,仍有重要價值。
    文字釋詁
    近代史上,章太炎在小學方面的成就極其卓越,他上承清末訓詁學的殿軍俞樾及孫詒讓,又精研音韻文字,與其弟子黃侃開創(chuàng)現(xiàn)代訓詁史上著名的“章黃之學”,因而他在解讀醫(yī)經(jīng)的過程中常運用古文字知識釋疑,例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有“黔首共馀食”之句,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馀食’作‘飽食’”[3],但未能說明訛字原因,章太炎則指出:“觀飽字之誤為馀,則知本依古文作■,故識者知為飽,不識者誤為馀”。對《素問·生氣通天論》“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之“苛”字釋道:“《說文》云:小草也。”“《禮記·內(nèi)則》:疾痛苛癢。苛,疥也!薄啊洞呵飩鳌贩Q:苛,匿不作。”說明了“苛”字在古書中有“細小”和“疥”二義。
    又如《傷寒論》卷三:“項背強幾幾”,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卷二:“幾幾,音殊,短羽鳥飛幾幾也。”[4]數(shù)百年來幾成定論,章太炎重新予以解釋:“《毛傳》:幾幾,(纟句)貌!妒抗诙Y》注:(纟句)之言拘,以為行戒,狀如刀衣鼻履在頭(當為‘在履頭’)。然則幾幾者以(纟句)交叉履頭,故足指受拘而履不落,項背強幾幾,正狀其牽絆多矣。”指出成氏之誤。針對劉寶楠《論語正義》將“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之“達”注為通曉之義,章太炎認為不確:“達,針也,與《春秋·左氏傳》‘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能’之達義同。”此乃以醫(yī)學知識來訓經(jīng)。章太炎曾數(shù)度流亡日本,注意到日本人將(月臣)子油稱(月卒)臟,疑乃“(月率)”字之誤,因為《禮記·郊特牲》有“取(月率)膋燔”, (月率)為腸間脂,故有此誤。
    本草鉤玄
    關(guān)于本草之起源問題,章太炎著《論本草不始于子儀》,揭示鄭玄注《天官·疾醫(yī)》之謬,理由是:“據(jù)《說苑》,子儀為扁弟子,扁鵲與趙鞅同時,而《周書·王會篇》已說桴苡宜子,《詩》載許穆夫人已知貝母愈思,《春秋傳》載申叔展已知麥曲、山鞠窮愈腹疾”等等,而王會、申叔展諸人均先于子儀,“則識藥效,知處方者必不始于子儀!辈⑦M一步說:“神農(nóng)無文字,其始作本草者,當在商周間,代有增益,至漢遂以郡縣附之耳!睘槭裁凑f是在商周間,他根據(jù)《呂覽·遇合篇》“文王嗜菖蒲菹”,因古時無茶,以菖蒲止臥強心,而《神農(nóng)》草藥首列菖蒲,故推斷該書為周初醫(yī)師所集。
    有藥物必涉及劑型用法,他注意到,古時治藥,或(口父)咀或刀(坐刂),到宋代有了變化,將藥物研治為散再煮服,稱為煮散之法,因為“五代分裂之際,遠方藥物致之不易,于是簡省其量,而以散煮服之,延及宋時,遂為常法!痹u價此法煮之易出,量雖減,“效幾相若,此具用之巧也。”
    同時,他明確指出宋代丸散藥量不當之處,于平藥及常用之悍藥皆減輕用量,于至毒之藥(如硫磺,水銀)則反重,并舉《局方》陰陽二勝散和《本事方》破陰丹為例,對此他持反對態(tài)度,“縱令治病得愈,亦非常法!边@也提醒我們對待宋代方書,須斟酌用量。
    在章太炎的許多論著中還時常散見有關(guān)藥物的古文獻記載。例如《論惑及癘》載:砒霜宋時始入本草,此前但有雄黃!墩腳氣證治》一文記:《淮南子》有地黃質(zhì)粘,有續(xù)骨之功;《周官·天師》有茱萸味酸,有養(yǎng)骨之效。在《論微生菌非傷寒熱病因》中談到古代對“桂”的認識:《說文》桂,百藥之長。引用《夢溪筆談》“徐鍇以桂屑布磚縫中,宿草盡死”,“以桂為丁,以釘木中,其木即死!闭f明桂或有殺菌之功!墩撝螠卣哂盟幹氛f:今治溫家最忌柴胡,而于前胡則輕率用之,這是不對的。因為“《本草》本無前胡,《別錄》有焉,陶隱居云:前胡似柴胡而柔軟,為療效欲同。按此知,柴胡、前胡本是一類,土宜小異,呼音漸殊,《秘要》、《崔氏》小柴胡湯直作小前胡湯,其證也!
    辨異求真
    中醫(yī)沿革既久,不少概念或病名出現(xiàn)古今異義,章太炎憑借廣博的文獻學知識予以澄釋。例如對于《內(nèi)》、《難》五臟附五行之說,引用古文《尚書》“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腎,水也”和《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腎”,說明“分配五行,本非診治的術(shù),故隨其相似,皆可比擬”。從側(cè)面演示了五行說的演變過程。而對于病名之間的含義變化也進行了區(qū)別,舉如:
    五勞六極與虛勞:《外臺》中二者各列一門,治法各異:其所謂虛勞者,即傳尸骨蒸,包括肺痿,《金匱》中虛勞、血痹,《外臺》謂五勞六極。
    腸澼與利:古者滯下、洞泄皆稱利!峨y經(jīng)》稱泄有五: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實則后三者皆為腸澼,不屬泄!秱摗防锼^利者,前五篇指洞泄,厥陰篇則指腸澼、滯下,但亦有例外,“唯《釋名·釋疾病篇》泄利,言其出漏泄而利也,下重而赤白曰(月帶),言厲滯而難也,分別最審。”
    溫病與溫疫:認為《傷寒論》內(nèi)有五種傷寒,是廣義傷寒,即包括溫病,且“證治甚備”,而《外臺》分傷寒、天行、溫病三類,溫病者,以溫疫、溫毒為主,天行即溫病之類。
    其他還有現(xiàn)代傳染病與古代病名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之考證:《集驗方》有九瘺,五曰蚍蜉瘺,初得之如傷寒,九曰轉(zhuǎn)脈瘺,始發(fā)于頸,如大豆,浮在脈中濯濯,脈轉(zhuǎn)苦驚惕,身如振寒熱,認為頗與急性粟粒結(jié)核相合。鼠疫:宋世稱黃肉隨,黑骨溫,明后稱為紇答溫。麻風梅毒與大麻風,甚則鼻柱皆壞,故古人通謂癘,《病源》所說癩病,皆今大麻風候。
    考校醫(yī)經(jīng)
    《內(nèi)經(jīng)》之著作年代,章太炎說“宋人已知為七國時作”,但作了更深入的論證:《禮記·祭義》有“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因此始皇更名,民曰黔首,或有所承;加之飽之古字誤為馀,故推論出該書“作于周末,始皇并天下前矣”。
    他斷定《中藏經(jīng)》“必是宋人偽造”,論據(jù)充分。首先,《隋志》載《華佗方》十卷,撰者吳普;梁有《華佗內(nèi)事》五卷,并無《中藏經(jīng)》名目,其次,元化方為《千金》、《外臺》及《魏志·華佗傳》所引者,均不見于此書,“徒列庸俗方劑”,且何首烏用始唐末,鵝梨名起宋時等等,“其偽可想也。然其書《三因方》已稱之,作偽者蓋在《局方》以后。”
    章太炎自謂上不取《靈》、《素》,下不舉葉、吳,一生所重,“惟其長沙太守”,因此非常重視對《傷寒論》的研究,共寫相關(guān)文章數(shù)十篇,其中在作者、注家之考證、版本沿革和?钡确矫嫒〉煤艽蟪删汀K鴮憽锻跏搴涂肌芳啊稄堉倬笆聽羁肌,從《太平御覽·七百二十》引高湛(張湛)《養(yǎng)生論》和《千金方》中《河東衛(wèi)汛記》考證出王叔和名熙,高平人。通過《太平御覽》引《何颙別傳》與《后漢書·黨錮傳》、《魏志·王粲傳》、《桓階傳》、《劉表傳》、《廣韻》等書進行互考,從而推論出仲景官長沙和作《傷寒論》的基本年代。以上兩文被錢超塵全文附錄于其所著《傷寒論文獻通考》[5]一書,足見其文獻價值。
    他還對《傷寒論》之演革及版本流傳情況做了縝密的疏理,他據(jù)《隋志》、《唐志》載張仲景方十五卷,后世又出《傷寒論》、《玉函經(jīng)》、《金匱要略》之名,敏銳地指出“《傷寒論》在其中”,意謂《傷寒論》離析于張仲景方,并說林億所!秱摗肥頌閱涡斜荆藭鞔鸀橼w開美摹刻,但清修《四庫》時已不可見,日本安政三年丹波元堅又重摹之,復行于中土。
    對《傷寒論》的古老版本《金匱玉函經(jīng)》,他亦給予足夠重視,指出了自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至后來馬端臨、徐镕以及《四庫全書》均將其混同于《金匱要略》的錯誤,通過與《傷寒論》、《千金方》所引、林億校語等詳細比較,證實其書為《傷寒論》之別本,“顧篇第條目方法或少異”,但非叔和所集,因為書中有釋典之語,叔和時代fo法未盛,疑為江南諸師所述。
    至于世人有將《金匱要略》誤為華佗所著,則指出《抱樸子·雜應(yīng)篇》記有華佗集《金匱綠囊》一事,故有此誤。
    他精于?保瑢η濉り愂澜芸瘫尽督饏T玉函經(jīng)》在編次體例、諱字及內(nèi)容方面校出與《傷寒論》異者八條,與《千金翼方》同者五條,這對研究《傷寒論》歷史傳系有重大價值。他還指出了陳刻本的妄改之處:其一,改“失氣”為“矢氣”,陽明篇:轉(zhuǎn)失氣、不轉(zhuǎn)失氣,《傷寒論》單注本、成注本、《千金翼方》皆同,成注曰,不能宣泄,必轉(zhuǎn)氣下失,其義甚明,宋人猶云“失氣”,戲做“失氣賦”。其二,改“駃”為“駛”,《千金》、《外臺》“快”字多作“駃”,無用“駛”者。
    長期以來,成注《傷寒論》比林校單注本流行更廣,章太炎經(jīng)詳細勘對,認為單注本多保留叔和按語,例如“疑非仲景方”、“疑非仲景意”,共四條,成注盡刪之。單注本常有“明源流、較同異”者,凡七處,成注也多刪去,表示出對成注本的批評,同時說:“林之!秱摗罚q大徐之!墩f文解字》也,其文簡質(zhì),綴學者觀之欲臥,既讀諸家書,則知林校之精絕!彼e出例證:成注本寒實結(jié)胸“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但二者方治相反,疑論蜂起,林校則云:“一云與三物小白散。”與《千金翼方》所引相同。
    他還十分重視理校,見《金匱要略》某方劑白術(shù)下著“七錢半”,則指出“此必非漢人語也,四分一兩之三,漢人但云三分,不云七錢半”,說明該書有宋人所補之處。《傷寒論》有“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林校“用前第一方,一云,用后第四方”[6],第四方即葛根黃芩黃連湯,他認為芩、連為止利要藥,而桂、麻但能發(fā)表,因此是第四方。
    結(jié)  語
    中醫(yī)文獻學精深繁復,非博學者難以企及,章太炎有著深厚的國學基礎(chǔ),加之他對傳統(tǒng)醫(yī)學的喜愛和長期鉆研,因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以上所述,僅為一麟半爪。他探古尋源,注重考證,“語必徵實,說必盡理”,在他的醫(yī)論當中,引用古書實料隨處可見,既有醫(yī)學書籍,包括一些流傳不很廣的醫(yī)書,如《博濟方》、《集驗》等,也有大量文史方面的典籍,如諸子、史志、《周禮》、《尚書》、《說文》、《封禪書》、《同度記》及《楞嚴經(jīng)》、《寶積經(jīng)》等fo經(jīng),這顯示了他貫通古今、疏通滯義的大家風范。章太炎流亡日本期間,還曾廣泛搜求宋明醫(yī)書精本和古代驗方,共選《小品》、《范汪》、《千金》及仲景、文仲、深師等人方劑三百余首,加以分析注解,對保存、研究古方有一定價值。1930年,他曾為一部不十分有名的醫(yī)書《金鏡臺方議》作序,該書為明朝許弘所著,清《四庫全書總目》未錄,故一般醫(yī)者鮮見其書,他從友人處先后得到兩種刊本,非常重視,認為此書對古方“善于裁別”,并根據(jù)一本“弘”字作“宏”,一本不諱,判斷二者刊印年代一本在乾隆之前,一本在其后。這些無不說明,章太炎作為一代國學大師對中醫(yī)文獻學的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熊月之.章太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216.
    [2]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6:58.
    [4]  成無己.注解傷寒論[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7:26.
    [5]  錢超塵.傷寒論文獻通考[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53,69~72.
    [6]  新輯宋本傷寒論[M].重慶:重慶人民出版社,1955:14.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