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異病同治 巧用當歸拈痛湯
    

醫(yī)患雜談:異病同治 巧用當歸拈痛湯

□ 辛文華 內蒙古鄂爾多斯中醫(yī)院

  當歸拈痛湯出自張元素《醫(yī)學啟源》。原方主治濕熱相博,外受風邪、遍身肢節(jié)煩痛,肩背沉重,腳氣腫痛,腳膝生瘡、舌苔微黃膩,脈弦數證候。此方具有清熱利濕,疏風止痛之功,凡風濕熱內蘊,或風濕化熱所致之證,均可靈活應用。
  尿路感染
  王某,女,35歲,2009年5月6日初診。
  患者自述小便淋漓澀痛2年余,每因氣候變化或進食油膩、辛辣刺激食品誘發(fā)加重,均需抗感染治療一周左右。自覺癥狀時輕時重,時好時壞,終未根治。
  刻診:小便頻急不暢,淋漓澀痛,尿黃混濁或見血尿,小腹拘急,腰部酸痛,心煩口苦,時有惡心嘔吐,口唇時有黃水瘡,舌紅、苔微黃膩,脈滑數。尿常規(guī):白細胞(2+),紅細胞少許,西醫(yī)診斷“尿路感染”。
  辨證:濕熱久蘊下焦,膀胱氣化不利。
  治法:清熱利濕,分消止痛。
  處方:當歸10克,羌活10克,苦參10克,葛根15克,蒼白術各10克,防風6克,知母10克,澤瀉10克,豬苓10克,升麻6克,黨參10克,甘草10克,茵陳30克,黃芩 30克。      
  二診:服上方10劑,小便澀痛顯著改善。藥已中的,上方加白花蛇舌草15克,琥珀粉6克(沖服)。
  服7劑,自覺癥狀改善。續(xù)服7劑,諸癥若失,后隨訪未發(fā)。
  按:尿路感染屬中醫(yī)淋證范疇,其病機是濕熱互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故出現小便頻急,滴瀝刺痛等主要表現。濕熱蘊阻中焦,出現惡心、嘔吐、心煩口苦;阻滯上焦,出現頭面黃水瘡,舌紅、苔黃膩等。治以清利濕熱,分消止痛,利尿排毒,方用當歸拈痛湯。
  方中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苦寒泄之,為“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法;豬苓、澤瀉甘淡咸寒,導其濕熱下行從小便而走,羌、防散風除濕,分消風濕熱互結,升葛味薄而上行,苦以發(fā)散頭面風濕熱,蒼白術健脾燥濕;濕熱互結,膀胱氣化不利,而血不流灼傷膀胱絡脈,故見尿澀痛;當歸辛溫活血,暢絡以散之,黨參、甘草以養(yǎng)正氣,扶正解毒,又能使苦寒不傷脾胃。
  二診時守方加白花蛇舌草、琥珀解毒涼血,清利濕熱。全方共湊清利濕熱,分消走泄,排毒利尿,使毒無所居。
  過敏性紫癜
  云某,女,15歲,2009年10月19日初診。
  患者感冒高燒寒戰(zhàn)一周,寒熱往來,日哺為甚。經中西藥治療,高熱、寒戰(zhàn)已愈。近日雙膝以下、臀部漸漸出現紫癜。伴關節(jié)腫痛,腹痛、嘔惡,在市某醫(yī)院診為混合型“過敏性紫癜”。經脫敏、抗感染、激素、維生素對癥冶療,有所好轉,但不穩(wěn)定;也曾用犀角地黃湯合過敏煎冶療半月,紫癜時輕時劇。患者家長要求服中藥治療。
  刻診:雙膝、臂部可見紫斑,色澤鮮紅,伴有癢感,關節(jié)腫痛,腹痛嘔惡。身熱不揚,頭重身困,舌紅,苔微黃,脈緩。血尿常規(guī)正常。
  辨證:濕熱內蘊,迫血妄行。
  治法:清化濕熱,涼血解毒。
  處方:當歸6克,苦參3克,羌活6克,防風6克,升麻6克,葛根6克,蒼白術各9克,人參3克(沖服),甘草5克,黃芩9克,知母9克,茵陳10克,澤瀉6克,豬苓9克。
  9劑后,紫癜漸消,頭目清利,神情轉爽,查血尿常規(guī)正常。二診守方加水牛角15克,焦地榆10克,連服2周,紫癜已愈,至今未復發(fā)。
  按:中醫(yī)認為過敏性紫癜病機多為熱毒血瘀,氣不攝血,陰虛火旺,血熱外溢。而本例表現濕熱內蘊,迫血妄行。故見紫癜泛發(fā),濕熱上蒸,故見頭重身困,阻滯中焦,可見腹痛嘔惡。濕熱流注經絡關節(jié),可見關節(jié)腫痛,濕熱交爭,故見身熱不揚。
  方中羌活、防風通利關節(jié),散風化濕,脫敏消風;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苦寒清熱除濕;升麻、葛根發(fā)散風熱,解毒透疹;配合當歸養(yǎng)血祛風,使血行歸經。豬苓、澤瀉利尿清熱,使其濕熱從小便而走;蒼白術、人參健脾燥濕,扶正統血,脾旺氣能攝血。二診加用水牛角、生地榆,涼血解毒,使其風濕熱毒,分消走泄,開門引邪外出。
  慢性盆腔炎
  薛某,女,40歲,2010年5月20日初診。
  患者小腹常灼熱疼痛,伴帶下黃黏稠臭穢,陰道灼熱癢3年余。在市某醫(yī)院婦科B超示:“盆腔少量積液”。診斷為“盆腔炎”。雖抗感染治療,終未治愈。
  刻診:黃帶臭穢,小腹熱痛,心中煩熱,口苦咽干,關節(jié)時有疼痛不舒,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苔黃,脈滑數。腹部B超“盆腔少量積液”。
  辨證:濕熱下注胞宮,蘊郁胞絡。
  治法:清熱燥濕,利濁止帶,活血定痛。
  處方:當歸10克,苦參6克,黃芩10克,知母15克,茵陳30克,豬苓15克,澤瀉15克,蒼白術各15克,升麻10克,葛根30克,人參6克(沖服),羌活10克,防風10克,忍冬藤30克。共服藥45劑。腹痛帶下均消失,腹部B超正常。
  按: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之一,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炎癥累及范圍和臨床表現有輕重不同,但防治原則是一致的。一但發(fā)病應徹底治療,避免轉成慢性炎癥。本病例乃風濕熱瘀,四邪久稽下焦,蘊郁胞絡,以致帶下如膿黃臭黏,少腹拘急,腰臀酸痛,甚則狀若臨盆,苦楚不堪,采用當歸拈痛湯加忍冬藤清熱燥濕,活血解毒,止帶止痛,升清降濁。治療一月半,基本癥狀消失。
  所以,臨證治療應洞悉病情,靈活變通,以變法應變證,出奇制勝。本案印證了張子和治療赤白帶下“皆可以治濕之法治之”、“下小溲,分水道,則自愈也”的觀點。張子和的帶下論經受了數百年的臨床驗證,至今仍指導著臨床。
  濕疹
  劉某,女,30歲,2011年11月10日初診。
  患者面部起丘疹,滲出瘙癢一年。經某綜合醫(yī)院診斷為濕疹,口服賽哽定、維生素C、撲爾敏、依匹斯汀,配合消風散治療,時有好轉,但每因情緒不佳、休息不好、勞累、飲食不適而加重,遂邀中醫(yī)診治。
  刻診:面部散在丘疹、膿瘡、部分出現糜爛,滲出,瘙癢水腫,身熱不揚,心煩,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中醫(yī)診斷為“濕瘡”,西醫(yī)診斷為“濕疹”。
  辨證:風濕熱邪,浸yin肌膚。
  治法:清熱利濕,消瘀止癢。
  處方:茵陳30克,苦參6克,黃芩30克,防風10克,羌活1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豬苓30克,知母10克,澤瀉10克,蒼白術各10克,甘草10克,當歸30克,馬齒莧30克,薏仁30克。15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外用方:龍膽草10克,苦參10克,白鮮皮15克,馬齒莧30克。水煎外洗,每日2次,每次約10~15分鐘。
  半月后滲出減少,糜爛有所收斂,瘙癢續(xù)減,守方續(xù)服,外用同前。服用20天后,二便通調,滲出止,糜爛收斂,瘙癢漸止,諸癥悉除。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囑其忌辛辣刺激。
  按:急性濕疹起病急,發(fā)展快,皮疹廣泛而對稱,皮損以紅斑、丘疹、水皰為主,因各種刺激可繼發(fā)糜爛、滲液。經久不愈,而成慢性濕疹,皮損主要為紅色浸潤性斑片,皮損肥厚、粗糙,甚者有色素沉著或色素退變。
  本例濕疹患者,久服中西藥,終未治愈。脈癥分析,辨證為風濕熱邪浸yin肌膚所致。采用當歸拈痛湯去人參,加馬齒莧、薏仁守方服用。
  方中當歸活血養(yǎng)血,黃芩、茵陳、苦參、知母、馬齒莧清肺胃大腸濕熱,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生津潤燥;防風、羌活、葛根祛風解毒,透疹止癢;澤瀉、豬苓利尿滲濕、泄熱;蒼白術、薏仁燥濕健脾,使脾健肌肉四肢健壯,甘草解毒調和諸藥,清熱利濕,瀉火解毒,消風止癢,血活絡通,皮膚健康。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