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吐瀉須知熱與寒,瀉黃吐乳熱邪干;瀉青吐逆為寒候,更把天時月日參。
【論】經(jīng)云∶脾虛則瀉,胃虛則吐,脾胃不和,陰陽不順,清濁相干,則吐瀉兼作。錢孔純云∶小兒吐瀉,有濕、有熱、有寒、有驚,宜詳察而分治之。如夏月中暑發(fā)渴引飲,霍亂吐瀉,臉赤唇紅,去后黃沫色,小便赤澀者,為熱,可用香薷、五苓等藥治之。冬時中寒,腹痛厥逆,吐瀉白色,不渴,面微青色,唇紫,大便如凍汁,或米谷不化,先戰(zhàn)栗而小便去者,為寒,可用香附、砂仁、煨姜、木香等藥治之。面微黑黃,眼亦黃,手、足及腎囊稍腫,腹脹臍凸,小便短少,善嘔而無食,痰多,唇白氣促,愛坐畏眠者,為濕,可用蒼術(shù)、濃樸、薏苡m.zxtf.net.cn/yishi/、木瓜等藥治之。面赤身熱,睡臥不寧,目睛斜定,頸仰身搖,不時悸動,舌碎唇瘡, 乳便青者,為驚,可用天麻、川芎、茯苓、肉果等藥治之。吐瀉乳食不化,因傷粘膩難消之物,滯于中脘,不上不下,但食即吐,面色青白,發(fā)熱,四肢逆冷,不可便投止吐瀉藥,當(dāng)先取積消導(dǎo),寬利胸膈,次用調(diào)脾和胃之劑,此皆合而言之也。愚謂有吐無瀉者,胃必?zé),然亦有寒而吐者;有瀉無吐者,胃必寒,然亦有熱而瀉者。何以辨之?蓋吐清涼,順而易出者為寒;吐苦酸,逆而難出者為熱;瀉青白,小便利者為寒;瀉黃赤,肛門如燒者為熱。又,瀉利發(fā)噦者為虛,只吐不瀉者為逆,各隨其所屬治之可也。
和中清熱飲
治熱吐。
黃連(姜炒,一錢) 半夏(姜制,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陳皮 藿香 砂仁(各七分)
水煎,徐徐服。
溫中止吐湯
水煎,磨沉香四分,熱服。
清熱止瀉湯
治熱瀉。
白茯苓 滑石(各一錢) 白術(shù)(六錢) 澤瀉(七分) 川黃連(姜炒,四分)
加生姜,煎服。
溫脾止瀉湯
治寒瀉。
白術(shù)(土炒) 白茯苓(各一錢) 桂(三分) 肉果(五分) 甘草(二分)
加生姜,煎服。
安胃醒脾湯
治吐瀉兼作,脾胃俱受病者。
白術(shù) 白茯(各一錢) 滑石(水飛) 砂仁(炒,各七分) 木香(煨,五分)
姜、棗,煎服。
停食加枳實、山楂、曲 ;挾驚加膽星、天麻;風(fēng)加防風(fēng)、干葛;暑加香薷、扁豆;虛加人參;內(nèi)有熱加黃連;口渴加烏梅肉;吐不止加藿香;瀉不止加升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