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楙、木瓜實、鐵腳梨、秋木瓜、酸木瓜。 |
漢語拼音 | mu gua |
英文名 | Common Floweringquince Fruit, Fruit of Common Floweringquince |
藥材基原 | 為薔薇科植物皺皮木瓜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皺皮木瓜 落葉灌木,高約2m。枝條直立開展,有刺,小枝圓柱形,微屈曲,無毛,紫褐色或黑褐色,有疏生淺褐色皮孔。葉片卵形至橢圓形,稀長橢圓形,長3-9cm,寬1.5-5cm,基部楔形至寬楔形,邊緣有尖銳鋸齒,齒尖開展,無毛或下面沿葉脈有短柔毛;葉柄長約1cm;托葉大形,草質(zhì),腎形或半圓形,邊緣有尖銳重鋸齒,無毛;ㄏ热~開放,3-5朵簇生于二年生老枝上;花梗短粗,長約3mm或近于無柄;花直徑3-5cm;萼筒鐘狀,外面無毛;萼片直立,先端圓鈍,全緣或有波狀齒;花瓣倒卵形或近圓形,基部延伸成短爪長10-15mm,寬8-13mm,猩紅色,稀淡紅色或白色;雄蕊45-50,長約花瓣之半;花柱5,基部合生,無毛或稍有毛,柱頭頭狀,有不明顯分裂,約與雄蕊等長。果實球形或卵球形,直徑4-6cm,黃色或帶黃綠色,有稀疏不明顯斑點,味芳香;萼片脫落,果梗短或近于無梗;ㄆ3-5月。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華東、華中及西南各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栽培或野生。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我國南方較溫暖的地區(qū)均可栽種。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分株或扦插繁殖。種子繁殖:11月待果實變黃稍軟有香氣時采摘,放置后熟數(shù)日,取出種子播入苗床內(nèi),行株距為15cm×(10-15)cm,深6cm,每穴2-3粒,覆土3cm。春季苗高50-60cm時移栽。穴距70-100cm,行距150-200cm,深30-40cm。每穴放腐熟肥3-5kg,每穴栽2-3根苗呈三角形,覆土,踏實,澆水使根與土緊密結(jié)合,保持土壤濕潤。成活后培土1次。分株繁殖:在3月前將分蘗的幼株從根部連帶須根掘起移栽。扦插繁殖:春季2-3月間,剪取木瓜樹苗較嫩的枝條,扦插于苗床,待成活后移栽。 田間管理 春、秋季結(jié)合施肥進行中耕除草,冬季松土時進行培土,以防凍保暖,開花前可施土雜肥,以促進枝葉生長且利開花。整枝于12月至翌年3月間進行,成年樹每年1次,剪去病、枯、衰老枝,使樹型為內(nèi)空外圓,以利開花結(jié)果。 病蟲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葉枯病,冬季清園,發(fā)病初期噴1:1:100的波爾多液。蟲害有桃大尾蚜,可用10倍煙草石灰水浸液防治。桃蠹螟可檢去病果集中處理,幼蟲初孵期噴2.5%敵殺死3000倍液防治;星天牛在成蟲發(fā)生期晴天捕殺。 |
采收和儲藏 | 7-8月上旬,木瓜外皮呈青黃色時采收,用銅刀切成兩瓣,不去籽。薄攤放在竹簾上曬,先仰曬幾日至顏色變紅時,再翻曬至全干。陰雨天可用文火烘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定 果實多呈縱剖成對半的長圓形,長4-9cm,寬2-5cm,厚1-2.5cm。外表面紫紅色或紅棕色,有不規(guī)則深皺紋;剖面邊緣向內(nèi)卷曲,果肉紅棕色,中心部分凹陷,棕黃色。種子扁長三角形,多脫落,質(zhì)堅硬。氣微清香,味酸。 以質(zhì)堅實、味酸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棕紅色。①石細胞成群或單個散在,無色、淡黃色或橙黃色。呈類圓形、類長方形、長條形、長橢圓形、類三角形或類圓形,直徑12-82μm,長至136μm壁厚5-20μm,層紋大多明顯,孔溝細,少數(shù)分枝,有的胞腔含棕色或紅棕色物。②果肉薄壁細胞常破碎,壁較厚,極皺縮,胞腔含黃棕色或深棕色物。③纖維成束,有時上下層交錯排列,淡黃色或黃色,末端多圓鈍,直徑11-27μm,壁層5-12μm,木化,胞腔含棕色物。④中果皮薄壁細胞淡黃色或棕色,偶含細小草酸鈣方晶。⑤果皮表皮細胞斷面觀呈類長方形,外壁厚14-32μm,角質(zhì)化,胞腔小,內(nèi)含紅棕色物。⑥色素塊黃棕色或棕色。⑦網(wǎng)紋、螺紋導管,直徑5-27μm,壁厚約2μm。 |
中藥化學成分 | 果實含蘋果酸(mal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枸櫞酸(citric acid)和皂甙,還含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1)取本品粉末1g,加70%乙醇10ml,加熱回流1h,濾液供試驗:取濾液1ml,蒸干,殘渣加醋酐1ml使溶解,傾入試管中,沿管壁加硫酸1-2滴,兩液接觸面顯紫紅色環(huán),上層液顯棕黃色(檢查皂甙);另取濾液滴于濾紙上,待干,噴灑三氯化鋁試液,干燥后,于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藍色熒光。(檢查黃酮) (2)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2g,加入14ml0.5%鹽酸乙醇,置水浴上回流10min,趁熱濾過(若不回流,可在室溫條件浸放24h后濾過),濾液供點樣。另以蘋果酸、枸櫞酸、酒石酸、維生素C作為對照。同點樣于硅膠G薄板上,用氯仿-丙酮-甲醇(2:7:4)為展開劑,展距10cm。用溴甲酚綠試液或甲基紅試液為顯色劑顯色,樣品與對照品在相同位置外顯黃色斑點或紅色斑點。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清水洗凈,稍浸泡,悶潤至透,置蒸籠內(nèi)蒸熟,乘熱切片,日曬夜露,以由紅轉(zhuǎn)紫黑色為度。炒木瓜:將木瓜片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焦為度。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保肝作用 以四氯化碳造成大鼠肝損傷,自造型之日起,以10%木瓜混懸液按每日300mg/100g體重,給大鼠灌胃,連續(xù)10d,同對照組比較,給藥組肝細胞壞死和脂變較輕;可防止肝細胞腫脹,氣球樣變,并促進肝細胞修復,顯著降低血清丙氨酸轉(zhuǎn)氨酶水平。 2.抗菌作用 抗菌藥物篩選發(fā)現(xiàn)木瓜有較強抗菌作用。新鮮木瓜汁(每1ml濾液含生藥1g)和木瓜煎劑(1g/ml)對腸道菌和葡萄球菌有較明顯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徑在18-35mm;對肺炎鏈球菌抑菌作用較差,抑菌圈直徑8-12mm。較敏感細菌有志賀痢疾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宋內(nèi)痢疾桿菌及其變種、致病性大腸桿菌、普通大腸桿菌、變形桿菌、腸炎桿菌、白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等。木瓜注射液(去鞣質(zhì))濃度1g/ml,仍有相似強度的抗菌活性。0.1mol/L氫氧化鈉調(diào)木瓜汁pH為3、4、5、6、6.5、7.5進行抑菌試驗,結(jié)果隨pH提高木瓜抗菌作用減弱。以木瓜水溶性部分中分離提取木瓜酚經(jīng)體外抑菌試驗證明,其抑菌作用明顯,對各型痢疾桿菌抑菌圈為19-28.6mm。 其他作用 曾發(fā)現(xiàn)木瓜提取物對小鼠艾腹水癌有抑制作用,該提取物為熔點177-178℃的結(jié)晶。木瓜提取液85mg/d腹腔注射,共7d,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呈抑制作用。 4.毒性 用體重18-25g小鼠25只,每1ml含0.5g生藥的木瓜注射液進行尾靜脈注射,每次0.2ml,分別以3h、8h、20h進行毒性試驗,結(jié)果均未見動物死亡。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酸;溫; |
歸經(jīng) | 肝;肺;腎;脾經(jīng) |
功效 | 舒筋活絡(luò),和胃化濕 |
功效分類 | 祛風藥;和胃藥 |
主治 | 風濕痹痛,肢體酸重,筋脈拘攣,吐瀉轉(zhuǎn)筋,腳氣水腫。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
用藥禁忌 | 1.《食療本草》:不可多食,損齒及骨。 2.《醫(yī)學入門》:忌鉛、鐵。 3.《本草經(jīng)疏》:下部腰膝無力,由于精血虛、真陰不足者不宜用。傷食脾胃未虛、積滯多者,不宜用。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李杲:木瓜,氣脫能收,氣滯能和。 2.《綱目》:木瓜所主霍亂吐利轉(zhuǎn)筋、腳氣,皆脾胃病,非肝病也。肝雖主筋,而轉(zhuǎn)筋則由濕熱、寒濕之邪襲傷脾胃所致,故筋轉(zhuǎn)必起于足腓,腓及宗筋皆屬陽明。木瓜治轉(zhuǎn)筋,非益筋也,理脾而伐肝也,土病則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溫以收脾胃之耗散,而借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瀉木以助金也。木平則土得令而金受蔭矣。《素問》云: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孟詵云:多食木瓜損齒及骨。皆伐肝之明驗,而木瓜入手、足太陰,為脾胃藥,非肝藥,益可征矣。 3.《本草正》:木瓜,用此者用其酸斂,酸能走筋,斂能固脫,得木味之正,故尤專入肝益筋走血。療腰膝無力,腳氣,引經(jīng)所不可缺,氣滯能和,氣脫能固。以能平胃,故除嘔逆、霍亂轉(zhuǎn)筋,降痰,去濕,行水。以其酸收,故可斂肺禁痢,止煩滿,止渴。 4.《本草新編》:木瓜,但可臣、佐、使,而不可以為君,乃入肝益筋之品,養(yǎng)血衛(wèi)腳之味,最宜與參、術(shù)同施,歸、熟(地)并用。 5.《得配本草》:血為熱迫,筋轉(zhuǎn)而痛,氣為濕滯,筋緩而軟,木瓜涼血收脫,故可并治。 6.《本草求真》:木瓜,酸澀而溫,止屬收斂之品,何書備著其功曰理脾、舒筋、斂肺?緣暑濕傷人,揮霍撩亂,吐瀉交作,未有不累脾胃而傷元氣,損營衛(wèi)而敗筋骨。木瓜氣味酸澀,既于濕熱可疏,復于損耗可斂,故能于脾有補,于筋可舒,于肺可斂,豈真肺胃虛弱,可為常用之味哉?然使食之太過,則又損齒與骨及犯癃閉,以其收澀甚而伐肝極,奈人僅知理腳,而不審其虛實妄投,殊為可惜。陳者良。 7.《本草思辨錄》:考古方用木瓜之證,如腳氣、腳痿、腹脅脹滿,多與辛溫藥為伍,不外驅(qū)寒濕之邪,輯浮散之氣,雖功在降抑,而終不離乎斂,故其治筋病于轉(zhuǎn)戾為宜,拘攣則非其所長。獨許叔微以木瓜治項強筋急,謂少陰之筋從足至項,為肝腎受邪所致。是病雖在上而因仍在下。其以乳香、沒藥為佐使,則其以伸筋任乳、沒,不以責木瓜,亦可見矣。 8.《雷公炮炙論》:調(diào)營衛(wèi),助谷氣。 9.《別錄》:主濕痹邪氣,霍亂大吐下,轉(zhuǎn)筋不止。 10.《食療本草》:治嘔晼風氣,吐后轉(zhuǎn)筋,煮汁飲之。 11.《本草拾遺》:下冷氣,強筋骨,消食,止水痢后渴不止,作飲服之。又腳氣沖心,取一顆去子,煎服之,嫩者更佳。又止嘔逆,心膈痰唾。 12.《海藥本草》:斂肺和胃,理脾伐肝,化食止渴。 13.《日華子本草》:止吐瀉奔豚及腳氣水腫,冷熱痢,心腹痛,療渴。 14.王好古:去濕和胃,滋脾益肺。治腹脹善噫,心下煩痞。 15.《日用本草》:治腳氣上攻,腿膝疼痛,止渴消腫。 |
考證 | 出自《雷公炮炙論》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ructus Chaenomel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C.lagenaria (Loisel.) Koidz.] |
科屬分類 | 薔薇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