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蟲俗稱壁虱,屬半翅目、臭蟲科。蟲體呈寬扁的卵圓形、紅褐色,無翅,但有明顯的翅基。生長繁殖在人居室、床榻,嗜吸人血的臭蟲有2種,即臭蟲屬的溫帶臭蟲(Cimex lectularius)和熱帶臭蟲(Cimex hemipterus)。兩者形態(tài)和生活史均相似。前者分布廣泛,后者僅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
形態(tài)
成蟲背腹扁平,卵圓形,紅褐色,大小為4~5×3mm,遍體生有短毛(圖20-32)。頭部兩側有1對突出的復眼,各由約30個小眼面組成。觸角1對,分4節(jié),能彎曲,末2節(jié)細長。喙較粗,分3節(jié),由頭部前下端發(fā)出,內含刺吸式口器,不吸血時向后彎折在頭、胸部腹面的縱溝內,吸血時向前伸與體約成直角。胸部最顯著的是前胸,其背板中部隆起,前緣有不同程度的凹陷,頭部即嵌在凹陷內,側緣弧形,后緣向內微凹。中胸小,其背板呈倒三角形,后部附著1對較大的橢圓形翅基。后胸背面大部分被翅基遮蓋。足3對,在中、后足基節(jié)間有新月形的臭腺孔。各足跗節(jié)分3節(jié),末端具爪1對。腹部寬闊,因第1節(jié)消失、第10節(jié)縮小,故外觀只可見8節(jié)。雌蟲腹部后端鈍圓,有角質的生殖孔,第5節(jié)腹面后緣右側有一三角形凹陷,稱柏氏器(organ of Berlese),是精子的入口。雄蟲腹部后端窄而尖,端部有一鐮刀形的陽莖,向左側彎曲,儲于尾器槽中(圖20-33)。
圖20-32 臭蟲成蟲(示背腹面)
圖20-33 臭蟲雄蟲外生殖器
兩種臭蟲形態(tài)的主要區(qū)別是溫帶臭蟲前胸前緣凹陷深,兩緣向外延伸成翼狀薄邊;熱帶臭蟲前胸的凹陷較淺,兩側緣不外延(圖20-34)。
圖20-34 兩種臭蟲的頭部和前胸
生活史及習性
臭蟲生活在人居室及床榻的各種縫隙中,白天藏匿,夜晚活動吸血,行動敏捷,不易捕捉。其發(fā)育為漸變態(tài),生活史有卵、若蟲和成蟲3期(圖20-35),若蟲和成蟲都嗜吸人血。雌蟲飽血后產卵,每次產卵數個,一生可產m.zxtf.net.cn卵75~200個,最多達540個。卵白色,長圓形,大小為0.8~1.3×0.4~0.6mm,一端有略偏的小蓋,卵殼上有網狀紋,常粘附在成蟲活動和穩(wěn)匿處,如床板、蚊帳、家具、墻壁、地板和天花板的縫隙里,在18~25℃條件下經1周即可孵出若蟲。若蟲與成蟲外形相似,只是體小而色白,體內生殖器官尚未成熟,缺翅基。若蟲分5 齡,在末次蛻皮后翅基出現,變?yōu)槌上x。整個生活史約需6~8周時間。如環(huán)境不適,亦可延至330天。在溫暖地區(qū)適宜條件下臭蟲每年可繁殖六、七代,成蟲壽命可達9~18個月。
圖20-35 臭蟲生活史
臭蟲有群居習性,在隱匿處常可見許多臭蟲聚集。吸血時通常停留在緊靠人體皮膚的衣被或家具上,成蟲每次飽血需10~15分鐘;若蟲需6~9分鐘。成蟲耐饑餓力很強,一般可耐饑6、7個月,甚至可長達1年,若蟲耐饑力不如成蟲。在饑餓時臭蟲白天亦可吸血,或者吸鼠類、蝙蝠或家畜的血。因此在長期無人居住的房屋里仍可有臭蟲生存。
兩種臭蟲對溫度的適應性有差異,其分布地區(qū)有所不同。溫帶臭蟲的最適溫度是28~29℃,至36℃時即不能繁殖;但對寒冷有較強的抵抗力,能蟄伏度過嚴冬。故其分布在我國從東北、西北往南直至福建廈門、廣西桂林和云南蒙自一線的廣大溫帶地區(qū)。熱帶臭蟲的最適溫度為32~33℃,到36℃時亦能產卵和孵化,但抗寒性差,只分布在南方諸省往北至湖南衡陽、貴州遵義、四川成都一線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
與醫(yī)學的關系
臭蟲夜晚吸血騷擾,使人不能安眠。由于叮刺時將唾液注入人體,可使皮膚敏感性較高人的局部出現紅腫,痛癢難忍。在非洲,有因臭蟲大量吸血引起貧血,或誘發(fā)心臟病及感冒的報道。臭蟲長期被疑為有傳播疾病的可能。雖然用實驗方法可使臭蟲感染多種病原,但至今尚未能證實在自然條件下臭蟲能夠傳播疾病。
防治原則
搞好居室衛(wèi)生,堵塞家具、墻壁、地板,特別是床椅的縫隙以治理臭蟲孳生地。同時要經常殺滅臭蟲,最簡單的方法是用開水燙殺,也可使用各種殺蟲劑。旅行或搬遷時,要仔細檢查行李及舊家具,避免臭蟲的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