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榜阿嘎保
|
漢語拼音 | BANGGA
|
拉丁名 | 1.Aconitum tanguticum (Maxim.)Stapf.;2.A.naviculare (Brichl)Stapf.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
動植物形態(tài) | 1.甘青烏頭:多年生直立草本,高8~30cm。塊根紡錘形,子根3~7個,紡錘形或圓錐形,長2~3cm,直徑2~4mm,黑褐色,下部有延長的細根,長4~7cm,黃褐色至黑褐色。莖單一,被稀疏反曲的短柔毛或幾無毛,分枝或不分枝。基生葉7~9枚,葉片圓形至圓腎形,長2~3cm,寬3~5cm,3深裂至中部或中部之下,中央裂片扇狀倒卵形,先端2淺裂,裂片頂端卵圓形,深裂片相互覆蓋,基部深心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掌狀脈3~5條;柄長4~7cm,半圓形,基部具鞘;莖生葉2~3(~4)片,較小,稀疏排列,葉柄較短?偁罨ㄐ蝽斏,具3~5片;軸和花梗多少被反卷的短柔毛;苞片線形,有時最下部的苞片3裂;下部花梗長2~4cm,向上漸短;小苞片生于花梗上部或與花鄰接,卵形至寬線形;萼片藍紫色,偶有淡綠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盔形,寬6~8mm,下緣稍凹或近直,長1.4~2.2cm,側萼片長1.1~2.1cm,下萼片寬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花瓣2枚,極小,長1.0~1.5mm,唇不明顯,微凹,矩短:雄蕊多數(shù),花絲極短,扁壓,長2~3mm,上部被微柔毛,全緣,花藥長卵圓形,黑色;子房上位,心皮5,無毛,花柱細長,柱頭膨大,藏于上萼內(nèi)。蓇葖果長約1cm。種子倒卵形,長2~2.5mm,具3縱棱,沿棱有狹翅, 2.船盔烏頭: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塊根紡錘形或紡錘狀圓錐形,長2~4cm,直徑3~4mm,表皮褐色和黑褐色,子根2~3個,紡錘形。莖單一,直立不分枝,上部被稀疏短柔毛,下部無毛。基生葉密集,常8~13枚,葉片腎狀圓形,長1.5~3.5cm,寬1.7~3.8cm,掌狀5深裂,裂片再2~3淺裂,基部闊心形,上面深綠色,微被短柔毛,下面淡綠色,無毛;葉柄長3~15cm,基部鞘狀,抱莖;莖生葉1~3,漸變小,且下部者無柄,呈指狀5深裂?偁罨ㄐ2~4朵花,頂生或腋生;軸及花梗被反曲的短柔毛,花梗長3~5cm,小苞片生花梗近頂部處,線形,長6~7mm;萼片5,藍綠色至紫藍色,上萼片船狀,下緣長1.5~2cm,腹面無毛,背面被短柔毛,側萼片和下萼片兩面均被短柔毛;花瓣2,幾無毛,長2~3mm,距稍彎向前,長2mm左右;雄蕊多數(shù),長約7.5mm,心皮5,長約6.5mm,子房被短毛。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1.甘青烏頭:產(chǎn)于西藏、青海、甘肅、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陜西秦嶺也有分布。
2.船盔烏頭:產(chǎn)于西藏;此外,印度北部、不丹也有。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1.甘青烏頭:生于海拔3200~4800m的高山草甸或沼澤地。
2.船盔烏頭:生于海拔3200~5000m的高山草地、高山碎石帶、灌叢或河灘上。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甘青烏頭:花期7~8月,果期8~10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開花盛期采挖,洗凈泥土,除凈枯葉,曬干。
|
藥用部位 | 以全草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本品塊根細小,呈紡錘形或圓錐形,母根上部有2~3個子根著生痕跡,子根頂端有一個偏斜的疤痕;大小不一,長2~3cm,直徑3~4mm,表皮黃褐色至黑褐色,斷面類白色。莖圓柱狀,皺縮,長短不等,常見10~30cm,直徑2~5mm,表皮灰綠色至暗綠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片皺縮卷曲,完整葉片腎圓形、橢圓形,掌狀深裂,裂片2~3淺裂。總狀花序梗和小花梗被短柔毛;花萼5,紫色或藍紫色。氣微,味甘。 顯微鑒別:1.甘青烏頭莖(直徑5mm)橫切面:表皮1 列,細胞外壁增厚,皮層組織中多裂隙。中柱數(shù)列細胞和束間細胞的壁厚化,并連成環(huán)。維管束帽木化纖維的壁增厚,12~13個外韌型維管束排成1環(huán),韌皮部寬。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導管多數(shù)個成群。髓多為空腔。 2.甘青烏頭葉橫切面:葉柄半圓形。表皮1列,徑向壁稍彎曲,6~8個外韌維管束排成1環(huán),結構同于莖。葉片表皮1列,上表皮細胞較大,柵欄組織1 ~2列,外列細胞較長。海綿組織中具氣孔。維管束居葉肉中央。 粉末鑒別:甘青烏頭粉末棕褐色,味苦。導管少見,具梯紋和螺紋,以梯紋導管為主,徑18~32μm,梯形紋孔窄,多2~3行。纖維常碎斷,徑18~28μm,端壁尖,厚壁稍彎曲,生少數(shù)傾斜單紋孔。 |
中藥化學成分 | 全草內(nèi)含異葉烏頭堿(heteratisine, C(22)H(33)NO(3))、苯甲酰異葉烏頭堿(benzoylheteratisine,C(28)H(37)NO(4))、阿替辛(atisine,C(22)H(33)NO(2))、大麥芽堿(hordeninc,C(10)H(15)NO)、唐烏堿(tanulusine,C(2)0H(27)NO(3))。唐烏堿是在本品中新發(fā)現(xiàn)的一種生物堿。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湯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內(nèi)服,治瘟病時疫、赤巴之熱;外用,洗滌蛇蝎咬傷。
|
用法用量 | 常配伍用。一次3~6g。一日3次。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榜嘎、哇復嘎、洪連、松吉蒂、檀香、長花馬先蒿各15g,紅花10g,滑石30g,共研細粉。治流行性感冒、肺炎、發(fā)燒、上呼吸道感染。一次1~2g,一日2~3次,沖服。 方二:榜嘎13g,莪大夏13g,翼首草19g,藏紫草幼苗24g,角茴香24g,山藥10g,紅花10g,檀香10g,渣馴10g,安息香17g。共研細粉,再加入麝香細粉2g,牛黃細粉7g,配研混勻。治肺炎、紫斑性天花、膿泡出血性天花、融合性天花、流行性感冒、瘟疫等病。一 次2~3g,一日1~2次。 方三:榜嘎、黑冰片各100g,秦艽花、蒂達、角茴香、金腰草、止瀉木、小檗皮、大黃、余甘子、毛訶子、訶子各50g。以上共研細粉。清熱解毒,鎮(zhèn)靜;治“赤巴”病引起的口渴、口苦、發(fā)燒、失眠,“恰牙”病引起的身癢。一次2~3g,一日2~3次,用白糖沖服。 方四:榜嘎500g,白花龍膽450g,石灰華、甘草各400g。共研細粉。清熱消炎;治咽喉疼痛、咽喉炎、咽干咳喘。一次3~6g,一日2~3次,煎服。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歷代藏醫(yī)藥書均有記載!端{琉璃》記載:本品“基生葉三、四片,莖葉稍小,或深裂為七、八片,莖小而柔,花白色有藍紅光澤解時疫毒,清膽熱!薄毒е楸静荨贰ⅰ段稓鐵鬘》載:“榜嘎性涼、解毒!薄陡事吨巍份d:“榜嘎性平,解食物中毒,蛇蝎咬傷之毒!
|
藥物應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