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Ou mian ma
|
維藥名 | 賽爾海斯
|
別名 | 克爾可斯、克力達如《明凈詞典》。
|
考證 | 《注醫(yī)典》載:“本品為一種植物的根莖,原植物根莖被密集的葉殘基及棕色鱗片,容易脫落,葉簇生,葉柄長1尺,葉片倒披針形,與鳥類翅膀羽片相似,長1~2尺,二回羽狀全裂,小裂片20~30對,形狀長方形,邊緣粗齒狀,無花,無果。”根據(jù)上述維吾爾醫(yī)本草所述植物特征和實物對照,與現(xiàn)代維吾爾醫(yī)所用歐綿馬一致。
|
中藥材基原 | 為鱗毛蕨科植物歐綿馬的根莖。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歐綿馬 Dryopteris filis-msa(1.) Schott
多年生草本。根莖斜生,被密集的葉殘基及棕色鱗片,上生有眾多細弱的褐色須根。葉簇生,葉柄長10~20cm,基部被披針形稍大鱗片,基部以上至葉軸密生棕色條形至鉆形狹鱗片;葉片倒被針形,草質(zhì),長40~60cm,中部稍上處寬12~20cm,羽片兩面有纖維狀鱗毛,二回羽狀全裂或深羽裂,小裂片20~30對,裂片密接,近長方形,圓頭,邊緣銳裂成粗齒;側(cè)脈羽狀分叉。孢子囊群分布在背面的葉脈兩側(cè),生于側(cè)臥近中部,圓形。
善生于陰濕山坡,林下,河谷。我國主產(chǎn)于新疆北部天山、阿爾泰山地區(qū),國外前蘇聯(lián)和歐洲其他地區(qū)亦有分布。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于秋季或初春挖取根莖,除掉須根和地上莖以及腐爛的部分,洗凈曬干。置陰涼干燥處。
|
藥材鑒別 | 根莖呈圓柱形略彎曲,長10~25cm,粗1~3cm。葉柄基都呈扁圓形,稍彎曲,長2~5cm,粗0.5~0.8cm,表面呈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縱脊紋和粗槽紋,內(nèi)呈淺棕色。根莖切面呈多角形,髓心外側(cè)可見8~12個大型維管束小點,并有多數(shù)小維管束散在,根莖周圍密生葉炳和叢生紅棕色鱗片。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呈黃棕色。鱗片表皮細胞由黃色狹長薄壁細胞組成,有時可見橢圓形氣孔;管胞棱形或橢圓形,具孔紋;木柱細胞表面呈類圓形,縱面觀呈長方形,常含棕色物質(zhì);薄壁細胞多角形或類圓形,含淀粉粒,直徑5~15μm;在細胞間隙偶見有腺毛,常含棕紅色物質(zhì);導(dǎo)管梯紋,偶有網(wǎng)紋,有的薄壁細胞和木柱細胞具孔紋。
|
化學(xué)成分 | 根莖含綿馬素(aspidn),白綿馬素(albsapi-din),黃錦馬酸(flavaspidic acid),綿馬酚(aspidinol)等。此外尚含少量揮發(fā)油,油中主要是游離脂肪酸與微量桉油精[1]。
|
藥理作用 | 綿馬根莖浸出物能麻痹絳蟲,并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綿馬浸出物對胃腸有刺激作用,并能麻痹隨意肌,嚴重時導(dǎo)致嘔吐、瀉下、視力障礙(主要由于視網(wǎng)膜血管痙攣及視神經(jīng)損傷),中每時還能引起中樞神經(jīng)癥狀,表現(xiàn)為震顫、驚厥,甚至延腦麻痹[1]。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二級干熱;氣特異,味甘而苦辛,有不愉快感。
《白色宮殿》:“歐綿馬藥性為干熱!
|
功效 | 生干生熱,驅(qū)除腸蟲,開通阻滯,祛寒止痛,消炎愈傷,散風除疫,止痢止血。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3~7g。外用:適量?扇朊鄹唷⑻菨{、湯劑、散劑、含劑、傷粉、洗劑等制劑。
|
注意事項 | |
代用藥 | 若本品缺貨,可用卡馬拉(呂宋揪莢粉)代。
|
附方 | 1.治傷口難臺,濕瘡不愈 取適量歐綿馬,研成細粉,制成傷粉,撒于患處。
2.治腸道生蟲,如蛔蟲、絳蟲、蟯蟲、鉤蟲等 取適量歐綿馬,與適量司格蒙旋花或鐵筷子研成細粉,取適量沖服。
3.治大便不暢 取適量歐綿馬,煎湯內(nèi)服。(1~3方出自《注醫(yī)典》)
|
制劑 | 1.買提布合 賽爾海斯 湯 歐綿馬15g,南瓜子30g,洋李12g。藥物浸于1L水中,煎至剩一半時過濾即可。功能,驅(qū)蟲。主治腸道寄生蟲,如絳蟲、蟯蟲、鉤蟲。內(nèi)服,睡前服用,次日早晨空腹需服凈芒硝15g。使用注意:服藥前后1~2h內(nèi)禁食油性食物,孕婦禁用。(《中國醫(yī)學(xué)百科全書·維吾爾醫(yī)學(xué)》方劑部分)
2.買朱尼 賽爾海斯 蜜膏 歐綿馬3g,盒果藤根皮、穆庫沒藥各6g,白花酸藤果子3g,蜂蜜100ml。藥物研成細末,過籮,與蜂蜜調(diào)和制成蜜膏即可。功能驅(qū)蟲。主治腸道各種寄生蟲。內(nèi)服,每日2次,每次6g與牛乳送服。(《醫(yī)學(xué)之目的》)
|
參考文獻 | 化學(xué)成分 [1]劉勇民,等.維吾爾藥志(上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251 藥理 [1]劉勇民,等.維吾爾藥志(上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251 |
維藥名出處 | 《注醫(yī)典》
|
參考 | 《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維吾爾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