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四川中醫(yī)2002,20(2):46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金銀花60g,連翹60g,敗醬草60g,紅藤60g,白花舌草50g,生黃芪50g,丹皮30g,赤芍30g,白芍30g,薏苡仁30g,炒山甲10g,延胡索10g,川楝子8g,桃仁8g,乳香8g,沒藥8g。 |
加減 | 壯熱便秘,少腹腫痞加大黃15g。 |
功效 | 清熱毒,活血祛瘀,止痛生肌,托里護心,益氣善補,排膿護肝。 |
主治 | 腸癰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2日1劑水煎日分3次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蒼溪縣鴛溪鎮(zhèn)衛(wèi)生院潘元圣,觀察了復(fù)方解毒排膿湯治療腸癰的臨床療效。療效標準:痊愈:服藥后痛止,半年以上未見復(fù)發(fā)。顯效:服藥后痛減或止痛后短期又復(fù)發(fā)。無效:癥狀不減,需手術(shù)治療。結(jié)果:本組300例,痊愈291例,顯效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8.7%。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