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刺葡萄、 千斤藤、山葡萄。 |
漢語拼音 | ye pu tao gen |
英文名 | Root of Romanet Grape, Root of Brier Grape |
藥材基原 | 為葡萄科植物網(wǎng)脈葡萄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網(wǎng)脈葡萄 木質藤本。幼枝近圓柱形,有白色蛛絲狀柔毛,后變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4-7cm;紅色,被蛛絲狀毛;葉片心形或心狀卵形,長8-15cm,寬5-10cm,通常不裂,有時不明顯3淺裂,邊緣有小牙齒。下面沿脈有銹色蛛絲狀毛,葉脈下面隆起,網(wǎng)脈顯明,兩面常有白粉;s性異株,圓錐花序長8-15cm;花小,淡綠色;雄花有極短的花梗,基部有小苞片;花萼盤狀,全緣;花瓣5-6,頂部粘合成帽狀脫落;雄蕊5-6,與花瓣對生,退化子房埋于花盤中;兩性花子房有短柱頭,雄蕊5,比子房略長。漿果球形,直徑7-12(-18)mm,熟時藍黑色,有白粉;ㄆ谠拢6-7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800-1200m的山谷、山坡灌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冬季采挖,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平;無毒 |
歸經(jīng) | 肝;腎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活血藥 |
主治 | 癰疽疔瘡;慢性骨髓炎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用腦過度吐血:野葡萄根四兩。熬水兌白糖服。(《重慶草藥》)②治胸腹脹滿成硬塊:野葡萄根半斤。燉殺口肉服!吨貞c草藥》)③治筋骨傷痛:刺葡萄鮮根四兩,水煎兌酒沖服。(江西《草藥手冊》)④治慢性夫節(jié)炎:刺葡萄二兩,鉤藤根三錢,鮮大活血一兩,鮮五味子根一兩,鮮三月泡(懸鉤子、山莓)一兩,鮮百兩金一兩,娃兒藤根五錢。用肉湯燉服。急性者用猜腳。(江西《草藥手冊》)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分類草藥性》:治痔瘡,遺精白濁。 2.《重慶草藥》:行血,活血,消積。治吐血,消腫脹。也用于打藥酒中。 |
考證 | 出自《分類草藥性》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Vitis wilonae Veitch [Vitis reticulata Gagnep.] |
科屬分類 | 葡萄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