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hai jiu cai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Shore Podgrass |
藥材基原 | 為水麥冬科植物圓果水麥冬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圓果水麥冬,多年生沼生草本,高20-50cm。莖基部膨大,具須根。葉基生;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0-30cm,寬1.5-2mm,上部稍扁平,下部半圓柱狀,基部擴大成鞘狀,鞘的先端與長3-5mm的葉舌相連;ㄇo高5-30cm,上部為密集的穗狀總狀花序;花較小,黃綠色,具短柄;無苞片;花被片6;卵形,鱗片狀,排列成2輪;雄蕊6,與花被片對生,幾無花絲;心皮6,花柱缺,柱頭羽狀。果實長圓形,具縱溝,成熟后6瓣裂;ㄆ6-7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河邊濕地、沼澤草甸和淺水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6-7月采收全草,切段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豐富的鉀、低鈉、低鈣、大量糖及氨基酸:天冬酰胺(asparagine),丙氨酸(alanine),絲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谷氨酰胺(glutam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纈氨酸(valine),蘇氨酸(thrionine)。實生苗(seeding)還含4-羥基扁桃腈(4-hydroxymandelonitrile),4-羥基笨乙腈(4-hydroxyphenylacetonitrile),β-葡萄糖甙酶(β-glucosidase),水麥冬甙(triglochinin)及紅豆杉氰甙(taxiphyllin),乙醇(ethyl alcohol),乙醛(acetaldehyde), 氫氰酸(HCN)。 葉含哌啶酸(pipecolic acid)。 花含水麥冬甙。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性平 |
歸經(jīng) | 肺;胃;腎經(jīng) |
功效 | 清熱生津;解毒利濕 |
功效分類 | 健脾藥;補益藥 |
主治 | 熱盛傷津;胃熱煩渴;小便淋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2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高熱傷陰(脫水),面赤,舌絳,煩躁,肢冷,自汗,脈微欲絕:海韭菜配玉竹、白薇、白芍、牡蠣,煎湯服,(《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②治脾虛泄瀉:海韭菜籽配黨參、香青、老鶴草,煎湯服。(《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青藏高原藥物圖鑒》:果實:滋補,止瀉,鎮(zhèn)靜。治眼病。 2.《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全草:清熱養(yǎng)陰,生津止渴。 |
考證 | 出自《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Triglochin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Triglochin maritimum L. |
科屬分類 | 水麥冬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