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無針烏賊.金烏賊 |
漢語拼音 | wu zei yu rou |
英文名 | cuttlefish as food |
藥材基原 | 為烏賊科動物無針烏賊和金烏賊等烏賊的肉。 |
動植物形態(tài) | 1.無針烏賊,軟體中等大,背腹扁,胴部卵圓形,一般長約157mm,約為寬的2倍。頭部長約29mm,眼大,眼后有橢圓形的嗅覺陷,頭部中央有口,口吸周圍有腕4對和觸腕1對。各腕長度相近,順序為4>1>3>2,內(nèi)側有吸盤4行,吸盤大小相似,吸盤腔壁上的角質(zhì)環(huán)外緣具尖錐形小齒;惟雄性左側第4腕莖化為生殖腕,特點是基部約占全腕1/3處的吸盤特小,中部和頂部吸盤正常。觸腕長度一般超過胴長,觸腕穗狹小,長約40 ,其上有吸盤20行,大小相近,其角質(zhì)環(huán)外緣具方圓形小齒。頭部的腹面有一漏斗器,漏斗管下方體內(nèi)的墨囊相通,可由漏斗排出黑液御敵。生活時,胴背有明顯的白花斑,雄者斑大,雌者斑小。胴部兩側有肉鰭,全緣,前端較狹,向后漸寬,左、右兩鰭在末端分離。胴后腹面末端有一腺孔,捕獲后常有紅褐色液體流出。外套腔背面的內(nèi)殼長橢圓形,長約為寬的3倍,角質(zhì)緣發(fā)達,末端形成角質(zhì)板,橫紋面呈水波形,末端無骨針。 2.金烏賊,體中等大,胴部卵圓形,一般長約200mm,約為寬的1.5倍,頭部長約30mm,腕序為4>1>3>2,吸盤4行,其角質(zhì)環(huán)外緣具不規(guī)則的鈍形小齒,雄性左側第4腕莖化為生殖腕,特點是基部7列、8列吸盤正常,至9-15列吸盤突然變小,向上的吸盤又正常。觸腔略超過胴長,觸腕穗呈半月形,約為全腕長度的1/5。吸盤小而密,約10行,大小相近。生活時體表黃褐色,胴背具棕紫色和乳白色相間的細斑,雄性胴背具金黃色的波狀橫紋,但在生殖季節(jié)常顯出若干不規(guī)則的藍綠色橫紋,腹部由乳白色變成 金綠色,非常鮮艷。內(nèi)殼長橢圓形,長約為寬的2.5 倍,背面凸,有堅硬的石灰質(zhì)粒狀突起,腹面石灰質(zhì)松軟,中央有一條縱溝,橫紋面具環(huán)形生長的橫紋。末端骨針粗壯。 3.針烏賊,體較小胴部狹瘦,后端尖細,一般長約90mm,約為寬的2倍,鰭窄,頭部長約12mm。雌雄異形顯著,雄性胴部瘦長呈圓錐形,腕序為2>4>1>3,其中第2對腕約為其他各腕長度的2倍以上,且極粗壯,頂端圓,外側有紫色環(huán)紋,腕下面2/3處吸盤為4行,余為2行;雌性胴部胱肥短,腕序為2>1>4>3,第2對和第3對腕相似,下面3/5處吸盤為4行,余為2行。兩性的第1對和第3對腕吸盤為4行,頂端吸盤為2行;兩性的第4對腕吸盤均為4行,兩性的吸盤角質(zhì)環(huán)外緣,基本無齒,惟尖端小吸盤略具方形小齒。雄性左側第4腕莖化,頂端吸盤極小。觸腕細長 ,超過胴長,觸腕穗短小,約占全腕長度的1/10,吸盤7-8行,大小懸殊,中央4行最大。生活時背部有極細的黃色斑點。雄性內(nèi)殼長為寬的6倍;雌性內(nèi)殼長為寬的4倍,角質(zhì)緣很窄,背面突起極細小,中央有一條縱肋,末端骨針尖銳。 4.白斑烏賊,體型較大,胴部卵圓形,一般長約300mm,約為寬度的1.8倍,肉鰭最大寬度小于胴寬的1/4,位于兩側,全緣,末端分離,腕序為4>3>2>1,吸盤4行,基部的部分吸盤角質(zhì)環(huán)外緣具密休愈合的鈍頭小齒;頂部的部分吸盤具分離小齒。生活時胴背黃褐色,具細白斑。內(nèi)殼厚大,長橢圓形,長約為寬的2.5倍,背面顆粒粗大,腹面前凸后凹,橫紋面中央有一條淺溝,末端骨針粗壯。 5.虎斑烏賊,體型較大,與白斑烏賊相似,主要差別是本種腕基部吸盤角質(zhì)環(huán)外緣光滑無齒,但具很多細紋;頂部吸盤則具有密集的鈍形小齒。生活時,體黃褐色,胴背有褐色波狀斑紋,狀如虎斑。內(nèi)鰭與胴背交界處環(huán)繞著一圈天藍色的鑲邊。 6.擬目烏賊,體型較大,與白斑烏賊相似,并要差別是腕序為4>1>3>2。生活時,胴背黃褐色 ,并有明顯的眼狀白斑。觸腕長,超過頭長和胴長之和。內(nèi)殼的橫紋面較短。 |
資源分布 | 1.我國分布于南北沿海,以浙江、福建產(chǎn)量最大。 2.我國分布于北方沿海,山東南部沿海產(chǎn)量較大。 3.我國分布于浙江舟山群島以北沿海。 4.我國分布于東南沿海。 5.分布于臺灣、福建、廣東等沿海。 6.分布于福建南部及廣東沿海。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棲息于海底,每年春、夏季之際,從越冬的深處向島嶼附近淺水處洄游。產(chǎn)卵適溫為16-19℃,卵多產(chǎn)在海藻叢中,有黑色膠膜包被,葡萄狀,長徑6-7mm,以月余孵出的稚仔,背斑明顯,活動性強。肉食性,以甲殼類及小魚為食。 2.生態(tài)與無針烏賊相似,唯卵子灰白色,梨形,徑長11-12mm,孵化期約需1個月,孵出的稚仔背部黃褐色具紫色素與成體相似,但活動力較弱,常潛伏于海底。當年能長成,翌年春季開始產(chǎn)卵,產(chǎn)卵后親體大多死亡。 3.生活于近海,有集群性,游泳力強。每年4月進行繁殖。 4.為熱鬧帶外海性種類。 5.為熱帶外海性種類。 6.為熱帶外海性種類。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捕得烏賊后,剖取其內(nèi)殼,即海螵蛸。肉洗凈,鮮用或制成干口(稱為墨魚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咸;性平 |
歸經(jīng) | 肝;腎經(jīng) |
功效 | 養(yǎng)血滋陰 |
功效分類 | 補血藥;養(yǎng)陰藥 |
主治 | 血虛經(jīng)閉;崩漏;帶下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食,1-2條。 |
用藥禁忌 | 姚可成《食物本草》:“能動風氣,不可久食!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別錄》:益氣強志。 2.《日華子本草》:通月經(jīng)。 3.《醫(yī)林纂要》:補心通脈,和血清腎,去熱保精,作膾食,大能養(yǎng)血滋陰,明目去熱。 4.《隨息居飲食譜》:療口咸,滋肝腎,補血脈,理奇經(jīng),愈崩淋,利胎產(chǎn),調(diào)經(jīng)帶,療疝瘕,最益婦人。 5.《木草求真》:烏賊魚肉按書止言氣味酸平,又言其味珍美,食則動風與氣,其治載能益氣強志,及通婦人月經(jīng),可知其性屬陰,故能入肝補血,入腎滋水強志,而使月事以時而下也。 |
考證 | 出自《名醫(yī)別錄》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Carnis sepiellae seu sepi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Sepiella maindronide Rochebrune 2.Sepia esculenta Hoyle |
科屬分類 | 烏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