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白地紫菀、大火草、牛耳朵火草、小一支箭、白頭翁 |
漢語拼音 | bai ye bu fa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鉤苞大丁草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鉤苞大丁草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根莖升,有多數(shù)須狀粗根。葉基生;葉柄長2-6cm,有狹翅;葉片近革質(zhì),長圓狀披針形,長5-12cm,寬2-4cm,先端鈍,基部截形或稍心形,有時(shí)有小裂片,邊緣微波狀,上面綠色,下面密被灰白色綿毛;ㄇo被綿毛,有鉆形苞片;頭狀花序單生于花莖頂端,直徑2.5-3cm;總苞圓錐狀鐘形,長約2cm;總苞片多層,革質(zhì),邊緣和上部粉紫色,外層較小,鉆形,內(nèi)層較大,披針形,先端急尖;邊花長約2cm,舌片與筒近等長,白色至粉紅色,雌性;盤花筒狀,長約1.3cm,兩性。瘦果有喙,被毛;冠毛長約1.2cm,污白色,糙毛狀,花期2-4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四川、貴州及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荒山野坡、林邊和草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冬季采挖,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微苦;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化痰;消積殺早 |
功效分類 | 清熱化痰藥;消積殺早藥 |
主治 | 感冒;咳嗽氣喘;痢疾;胃痛;消化不良;蛔蟲癥;外傷出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g。外用:適量,研末撒。 |
用藥禁忌 | 孕婦慎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Gerbera delauayi Franch. [G. hen-ryi Dunn]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