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狗舌頭草、白火丹草、銅交杯、糯米青、銅盤一枝香、九葉草、澤小車 |
漢語拼音 | gou she cao |
英文名 | Kirilow Groundsel Herb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狗舌草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狗舌草 多年生草本,高20-65cm。根多數(shù),細索狀。莖直立,單一,有疏密不等的白色絨毛;~稍呈蓮座叢狀,花后不凋落,有短柄;葉片橢圓形或近似匙形,長5-10cm,寬1.5-2.5cm,邊緣有淺齒或近乎全緣,兩面均有白色絨毛;莖生葉無柄,卵狀橢圓形,基部半抱莖;上部片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基部抱莖,葉形似狗舌。頭狀花序,數(shù)個在莖頂端排列成傘房狀,花黃色;總苞筒狀,長約8mm,直徑達11mm;花梗1.5-5cm;總苞片1層,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背面被蛛絲狀毛,邊緣膜質(zhì);舌狀花1層,長圓形;筒狀花多數(shù)。瘦果,圓柱形,有縱肋,被密毛,冠毛白色。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及西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林下及塘邊濕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春、夏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體外試驗,狗舌草3g(生藥)/ml對白血病細胞有抑制作用(美藍法)。本屬植物中多含有吡咯哩唏定類生物堿(參見大白頂草),對肝臟有毒,有抗腫瘤作用,亦有報告或研究其致肝癌作用者。從歐狗舌草(Senecio platyphyllus DC.)中提出的狗舌草堿(Platyphilline),因其化學結(jié)構(gòu)中的Necine為飽和者,即1,2位置上無雙鍵,對肝臟無毒,而有阿托品樣作用,但效力較阿托品弱20-30倍;對中樞有抑制作用,能增強小劑量硫酸鎂之中樞抑制作用;并能降壓,其作用原理可能亦為中樞性。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殺蟲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滲濕利尿藥 |
主治 | 腫膿瘍癤腫;尿路感染;腎炎水腫;口腔炎;跌打損傷;濕疹;疥瘡;陰道滴蟲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加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唐本草》:主疥、瘙瘡,殺小蟲。 2.《履巉巖本草》:治癤癰,收瘡口。為細末,用少許貼患處。 3.《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解毒,利水,活血消腫。 |
考證 | 出自《唐本草》。 1.《唐本草》:狗舌草,葉似車前,無紋理,抽莖,花黃白,細。叢生渠塹濕地。 2.《開寶本草》:別本注云,疥瘙風瘡,并皆有蟲,狗舌草為末和涂之即瘥。四月、五月采莖,暴干。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Senecionis Kirilow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enecio kirilowii Turcz. [Senecio campestris (Retz.) DC.]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