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mi hua shan fa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山礬科植物密花山礬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常綠喬木或灌木。幼枝、芽均被褐色皺曲的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1.5cm;葉片紙質(zhì),橢圓形或倒卵形,長8-10(-17)cm,寬2-6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兩面均無毛,通常全緣或很少疏生細尖鋸齒;中脈和側(cè)脈在葉面均凹下,側(cè)脈每邊5-10條,與中脈交成40°-45°角,在近葉緣處向上彎拱近環(huán)結(jié)。團傘花序腋生于近枝端的葉腋;苞片和小苞片均被褐色柔毛,邊緣有4-5枚長圓形、透明的腺點;花萼有時紅褐色,長3-4mm,無毛,有縱條紋,裂片卵形或闊卵形,覆瓦狀排列;花冠白色,長5-6mm,5深裂幾達基部,裂片橢圓形;雄蕊約50,花絲基部稍聯(lián)合;子房3室;花盤無毛。核果熟時紫藍色,多汁,圓柱形,長8-13mm,先端宿萼裂片直立;核約有10條縱棱。花期8-11月,果期翌年1-2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00-1500m的密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消腫止痛 |
功效分類 | 消腫止痛藥 |
主治 | 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 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ymplocos congesta Benth. |
科屬分類 | 山礬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