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xi hua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樺木科植物西樺的葉或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喬木,高達16m。樹皮紅褐色;枝條暗紫褐色,有條棱,無毛;小枝密生白色柔毛和樹脂腺體。葉柄長1.5-4cm;葉片厚紙質(zhì),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2cm,寬2.5-5.5cm,先端漸尖至尾狀漸尖,基部楔形、寬楔形或圓形,稀微心形,邊緣具不規(guī)則重鋸齒,有內(nèi)彎的刺毛,上面無毛,下面生長柔毛,脈腋間有髯毛,有腺點;側(cè)脈10-13對,果序長圓柱形,2-5枚排成總狀,長5-10cm;總梗長5-10mm,生黃色長柔毛;果苞小,外面密被短柔毛,邊緣有纖毛,上部有3枚裂片,側(cè)裂呈耳突狀,中裂片長圓形;小堅果倒卵形,長1.5-2mm,外面疏生柔毛,膜質(zhì)翅露于果苞外,寬為果的2倍。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廣東、海南、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700-2100m的山坡雜木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葉,春、夏、秋季采;樹皮,全年均可剝采。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解毒;斂瘡 |
功效分類 | 解毒藥;斂瘡藥 |
主治 | 瘡毒;潰后久不收口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Betula alnoides Buch.-Ham.exD.Don |
科屬分類 | 樺木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